法院走犯事件匪夷所思 政府須提高科技運用水平

西九龍裁判法院前日(10)發生被告交換身份識別手帶越柙案件。一名被控販毒的被告在臨時囚禁室等候還押期間,涉嫌以口頭承諾2萬元為報酬,與一名涉家暴案、獲准保釋的男子交換身份識別手帶逃走。這宗案件正如立法會議員所說,是「匪夷所思」的事件,「好似拍戲咁」,而法院的保安如此鬆懈也令人難以接受,相關的政府部門必須從事件中作出檢討,修補程序,填補漏洞。

這宗案件的整個過程,令人感到難以置信。成功越柙的逃犯,涉嫌非法販運危險藥物罪,上庭受審,被法庭下令還柙,等候下一次提堂。而協助其逃走的另一名疑犯,則因涉及襲擊同居女友,被控「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罪,獲准以500元保釋。

然而,這兩位分別涉及不同案件的疑犯,竟然在同一日上庭提堂,又同時被送往法院內的臨時羈留室,讓他們可以在短暫時間內,完成了一次透過互換手帶互換了身份,讓涉嫌販毒的疑犯可以大搖大擺地走出法院,逃之夭夭。

案件中有太多的「巧合」,存有許多疑點。兩人剛好在臨時羈留室碰見,又剛好地一拍即合,只以2萬元口頭承諾,就完成這次合謀作案。而且,協助越柙的疑犯幾天前又剛好遺失了身份證,所持有的臨時身份證明書又剛好照片模糊。兩人的相遇,又剛好是公眾假期……。這一連串的「巧合」,令整件事就像是在拍戲,讓人難以相信是發生在現實中的事件。

而更令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法院內對疑犯的管理竟然如此鬆懈。用以識別疑犯身份的手帶,竟然可以輕易地掉換,而負責看管疑犯的執法人員,又竟然對此全無查覺。法院在處理獲保釋疑犯的過程中,竟然只憑疑犯自己說出個人資料,而不進行仔細地身份識別,甚至沒有認真核對獲釋疑犯身份證明文件上的照片。

這宗案件中有許多疑問,有待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入調查,其中包括,這宗越柙案件究竟只是一連串「巧合」下出現的偶發案件,還是精心策劃的逃亡案件?案件中是否涉及法院管理人員及執法人員的疏忽?法院管理受審疑犯的程序是否存在漏洞?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如果查明法院在管理受審疑犯方面存在明顯的漏洞,則須提出補救措施,以防止日後再次出現同類案件。

這宗案件中,也反映出特區政府存在的未能與時俱進的問題。多位立法會議員在討論這宗案件時,不約而同地提出,為何法院沒有採用科技的手段,加強對疑犯的身分識別?當今世界,科技進步進展飛快,採用生物技術識別身份,不論是以指紋、人臉、瞳孔識別身份的技術,都已發展得十分成熟可靠,在商業和日常生活領域都已廣泛運用。但令人不解的是,在法院重地,竟然沒有使用這類技術,仍然只靠人手、肉眼識別。

這令人感覺到,香港的法院似乎已經嚴重地脫離了時代。有議員形容說,法院認證疑犯身份的做法「都幾石器時代」,這一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也確實刺中了要害,法院也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脫離時代的步伐,其實並不只是法院的問題,許多政府部門或多或少都存在同類的問題。科技發展已進入到人工智能的時代,全世界的焦點在於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但香港特區政府的多個部門的服務,仍然使用人手操作,或者仍在使用早已被時代淘汰的程式,非常落後。這些問題,不時地會透過不同的事件反映出來,已一再引起市民的不滿。

時代在進步,特區政府也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特區政府有必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檢視,全面提升運用最新科技的水平,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