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委、省政府昨日(18日)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產業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廣東要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廣東省去年的經濟總量達13.6萬億元人民幣,總量超過俄羅斯、韓國、澳洲等國,香港作為大灣區的成員,將可從廣東省的高質量發展中受到更大的益處,而其中的關鍵則在於香港能否把握住機遇,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建設之中。
昨日是內地農曆新春的第一個工作日,內地多個省份都召開「新春第一會」,重點落在拚經濟。廣東省今年的「新春第一會」,選擇在深圳召開,是有特別的深意的。這不僅是因為今年主題聚焦於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而深圳是廣東省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最好的城市,同時也因為廣東省重視粵港合作,昨日正好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5周年的日子,廣東選在深圳召開「新春第一會」,也有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合作的意思。
廣東省去年的GDP總量達13.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經濟大省,如果換算成美元,即使在美元匯率高企之下,仍然超過俄羅斯、韓國、澳州等國家的經濟總量,經濟實力雄厚。而廣東省去年在受到外貿和房地產等影響之下,經濟總量仍然實現4.5%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未來一年,廣東省仍然力推產業科技化發展,將為整個區域經濟提供充足的發展動源。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員,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將對香港有正面的影響,而香港到底能從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中,分享到多大的紅利,則取決於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和廣度。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布5年,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的狀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特區政府的帶動下,香港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在多個領域融入大灣區建設。去年,特首先後率領政府和立法會訪問團,訪問廣東省,了解廣東省的發展情況,共謀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點落在人才流動、人員培訓、科技創新應用及金融發展等方面,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過去一年來,「港車北上」,香港居民大灣區養老等政策相繼推出,推動兩地交流合作。
疫情過後,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兩地居民往來變得密切而頻繁,港人「北上消費」形成熱潮,帶動起深圳、廣州及珠三角地區各城市的強勁消費熱潮,對廣東省去年的本地消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廣東省居民來港旅遊的人數也大幅上升,直至今年春節期間,已經超過2018年同期的水平,令香港市面興旺了起來。
香港積極主動融入大灣區建設,對香港本地經濟、民生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廣東省整體超過13萬億元的經濟總量,超過1億的總人口數量,以及持續增長的中產階層的人口數量,更重要的是,廣東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力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將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香港必須正視這一機遇,更深入地了解廣東,認識廣東,融入廣東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公布已5年,但粵港澳三地在合作方面也仍然存在所謂「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三地規則未能對接,人才、資金往來尚有許多關卡等問題,導致三地融合尚存在不少不必要的障礙。比如,近期社會廣泛關注,在中國與新加坡、泰國及多個國家實現免簽證之後,如何進一步便利廣東省居民來港旅遊、消費,便利人才往返粵港澳三地,已是粵港澳三地須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特區政府仍須加強與廣東省合作,攜手解決,推動香港更好地融入灣區發展。
此外,民間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動性也仍有待提高。一些有識之士留意到,香港民間融入大灣區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足,本港主要的商會組織仍未充分參與大灣區建設。對此,政府也應積極引導。去年,特首率領本地商界前往中東、東盟訪問,對促進香港與這些地區的民間交流合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特府也應積極考慮帶領本地商界,更主動地走訪廣東省和大灣區,增進了解,強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