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源禾遊樂場早前發生奪命工業意外,4名男工人在沙井工作期間出現不適,其中兩人尚能自行返回地面,惟另外兩人卻不幸在沙井內暈倒,送院後證實死亡。
致命事故的發生,令人進一步關注在沙井等密閉空間作業的安全性,因為涉及人命的工業意外一宗都嫌多,更何況這幾年已發生4宗同類型事故奪去7條人命,涉事死者皆吸入了殺人於無形的有毒「沼氣」。
事實上,要合資格在沙井等密閉空間作業,必須修讀安全課程,亦要跟足勞工處發布的《工作守則: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與健康》要求,而且處方亦出版過圖示的《沙井工作安全簡介》,旨在提醒進入沙井工作的人需要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
縱有諸多安全指引和守則在前,遺憾意外卻仍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為此,《堅雜誌》邀得香港管綫專業學會前會長、沙田區議員黃敬;香港管綫專業學會理事、沙田區議員鄧肇峰,一起到今次涉事的沙井位置視察,並從他們的專業角度,談談沙井工作的危險性,以及探討一下防止事故再發生的安全作業要領。
文:昭仁 圖:黃冠華
「沙井其實就是一條管道兩邊的進入點,沙井到處都有的。其實我們說的管線通常有五大種類,分別是水、電、煤、渠、電話,所以除了渠之外還有其他,如果你說所有沙井加起來是數以十萬計,而可以進人的沙井大概有幾萬個。」
全港沙井數以十萬計存在五種指明風險
黃敬解釋,在沙井等密閉空間有火、熱、氣、水、流動固體等五種指明風險,而當中的「氣」就是指有毒的氣體或者是缺氧。其實我們俗稱的「沼氣」,就是一種混合氣體,內含硫化氫或一氧化碳等都屬於有毒氣體。
「一般沙井多數有的反而是硫化氫,硫化氫是有機物腐化過程產生出來的有毒氣體,譬如說食物殘渣、動物屍體,甚至人類或動物的糞便,經過腐化都會產生硫化氫。普通濃度的硫化氫沒有甚麼大問題,但如果濃度太高,就會令我們慢慢麻痺、暈厥,最後引致死亡。」
黃敬補充,未必所有沙井都會有這些致命風險,如果是密閉情況,就可能會出現有這些問題,但如果有地方通風,不是密閉的話就沒有問題:如果沙井內有水流動或者空氣流動,其實硫化氫的濃度不會太高。」
硫化氫殺人於無形味道如「臭雞蛋」
黃敬認為,這次意外遺憾地發生於下游位置,是污水泵房,泵房的特別設計就是會「養水」一陣子才泵走,因而令水的流動非常慢:「在這種情況下,硫化氫濃度就會慢慢積聚,積聚一段時間就會超過人類可以接受水平。其實可能10ppm濃度或者30ppm濃度不會令你即時暈倒甚至死亡,如果要令你即時暈倒,要數百ppm濃度才行,死亡亦一樣。」
黃敬形容硫化氫味道儼如「臭雞蛋」,但他強調嗅到「臭雞蛋味」反而危險程度不那麼高,因為如果硫化氫濃度過高,鼻子已經麻痺:「硫化氫如果是幾個ppm,我們會嗅到,就是臭雞蛋味,去到數十ppm,我們都會嗅到濃烈臭雞蛋味,接着再高一些會帶酸性,過了100ppm鼻子就開始麻痺,整個呼吸系統會麻痺,那便再也嗅不到味道。有些人誤以為沒有味道就沒有硫化氫,當積聚到數百ppm後就會開始暈,最終死亡。」
近年致命事故頻生累奪7命
近幾年涉及沙井等密閉空間的致命事故,幾乎每年至少有一宗,2021年甚至兩度發生重大意外。
先是11月18日,四名工人在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沙井更換地底喉管時遇上沼氣,一名女工失足跌落8米深沙井不治,另三名男工人分別情況危殆及嚴重 。再於12月22日,兩名男工人進入赤鱲角駿群路近東岸路地盤一個約4米深污水井工作時,因吸入「沼氣」昏迷送院不治,另外三名工友情況嚴重。
隨後在經歷2022年短暫平安的一年後,2023年9月24日,兩名在西九龍柯士甸道商場「圓方」地下冷氣系統機房管道更換喉管的男工人,又疑因吸入沼氣昏迷死亡。
來到今年2024年,又發生沙田源禾遊樂場沙井兩死事故。累計近幾年,全港已發生4宗同類型事故奪去7條人命。
源禾管道設計須改善
更巧合的是,18年前,源禾遊樂場的同一組沙井,亦曾奪去兩名渠務工人性命。對於18年後悲劇在同址再次重演,黃敬認為有必要改善該位置的管道設計。
「這組沙井的情況,特別在有5條管道,我們俗語叫『排炮』,因為前後都是675毫米的較大型污水管道,中間有5條300毫米相對細的污水管道,相差起碼一倍以上直徑。變細了的管道經常會水浸,所以在設計上如果可以改善,就可以用675毫米管道直接駁回675毫米,就不會水浸得那麼厲害。」
黃敬推斷此處管道設計的改變,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遷就樹木生長:「因為有樹根,他們不敢碰樹根,因此做了這些細管道出來。無論有心還是無意也好,總共有4條人命在這裏被奪去,所以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究竟樹根重要還是人命重要?設計上可以怎樣改善,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事情。」
估計工人下井視察變窄管道
對於有指清洗渠道毋須進入沙井,本身是測量師又熟悉渠務工程的當區區議員鄧肇峰就表示,清洗過程中有機會工人要下去觀察,尤其是該段管道比較特別和細小:「他們可能要進去沙井觀察一下,視察一下由675毫米轉成300毫米管道的情況,在看的過程當中,可能缺乏安全意識,如果在這些工序當中做多一步,包括可能事前做一些氣體濃度檢測,或者下去時有人在外面留守,綁好一些能回拉的安全繩,都有機會避免悲劇發生。」
作為當區區議員,鄧肇峰會就事故持續與相關政府部門溝通和研究,探討改善方法:「這個地點是由康文署管理,地下水道就由渠務署負責,未來需要同兩個署方研究,到底是不是應該更改、修繕(管道設計),從而減少工序,甚至從源頭減少意外發生。」
下井作業至少要「行孖咇」
在沙井等密閉空間工作,需要承擔難以預計的安全風險,然而只要嚴格遵循一系列安全守則和指引,至少可以大大降低意外發生機會。鄧肇峰解釋:「其實進入沙井或者所有這些密閉空間,都有一套安全守則,包括工人本身要上過一系列課堂,得到進入許可後才能夠進入。另外,進入這些密閉空間前,要由合資格人士判斷風險,包括那五大指明風險(火、熱、氣、水、流動固體),進行這些測試之後要有一個許可證,工友下去時一定要所謂『行孖咇』,即一個人下去,另一個人在外面觀察,出事的時候能作出反應。」
遇突發情況謹記救援「四部曲」
黃敬補充,理論上密閉空間工作應該最少有三類人,分別是核准工人、合資格人士和看守員:「一個是核准工人,通常就是下去工作的那個人;一個就是合資格人士,是做風險評估和工作許可證檢測;第三個叫看守員,看守員本身也是核准工人,就是在地面和下面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
若不幸遇到突發情況,黃敬提出有「四部曲」可以協助處理:「首先立即打999,因為香港的緊急救援系統非常完善,三至五分鐘內就會有消防、警察到場。第二,如果現場許可,可以吹風,以及用尾繩拉起同伴,讓他頭部不要被水浸着。工人未必可以用尾繩拉到人上來,除非有三腳架。第三就,找一個人出去接消防和警察進來,一些(沙井)位置離開路口可能有少許距離,如果有人出去接就可以將救援時間減到最短。最後,如果情況許可,包括你有足夠培訓、足夠設施、足夠能力,才可以考慮下去救人,否則只會多一條人命,這在意識上希望大家必須清楚明白,不要隨便救人。」
加強培訓提升工人安全意識
對於未來如何防止同類型致命意外再次發生?黃敬認為應繼續着力提高在沙井等密閉空間作業的安全水平,透過人員培訓、實務操作、科技輔助等各方面的持續提升,降低事故風險發生的可能。
「首先,培訓上無論是工人或合資格人士,都需要提升。這個提升最主要在實務上面,包括有甚麼風險?實際如何處理?如何進行緊急救援等等。」
黃敬批評現時培訓不足:「一般培訓是8個小時,8個小時之中大概有兩個小時實習,一班約30人,30人輪這兩個小時,變成所有時間都縮得很短。」他建議起碼可以多加一天做實習培訓,而且要考核,要懂得怎樣背負呼吸器具才可以上崗。
黃敬強調,「專業的事留給專業的人做」,在培訓之外,也要做好相關人員資格證發放的把關,只有上課合格的工友才可以批出,不合格就不應胡亂認可他們的資格。
下井前要妥善做好風險評估
加強人員培訓以外,在實務操作時,黃敬非常強調要妥善做好風險評估:「必須有一個合資格人士去做風險評估,之後再決定下去做甚麼,或者用甚麼措施工作。安全情況下(下井)也是可免則免,不安全的就根本不要做。不需要下人的就不要下人,現時有很多不同設施可以不下井也做到檢驗。」
評估風險時,黃敬強調應用氣體探測錶,量度沙井內是否有過量有害氣體,如果過量就嘗試吹風驅散,控制和稀釋氣體濃度。當沙井特別深的時候,必須設置好用以上落的「三腳架」和安全繩。
再者,黃敬稱要有一個完善的出入管理系統,明示誰人進入了密閉空間工作:「如果他不是進入密閉空間工作,就不應該放他的卡出來,讓我們誤以為他進入了密閉空間。工人出來之後要拿走這張卡,讓我們知道他已經安全出來。這裏牽涉到一個合資格人士,他除了做評估之外,還要簽發工作許可證,當所有人都安全出來之後才可以註銷。」
科技手段輔助密閉空間作業
「其實已經有很多現存科技(輔助),無論是清洗或者是觀察,都已經有相對多的儀器、電子工具去幫忙。」鄧肇峰認為,種種的科技輔助已可代替工人處理部分沙井作業的工序,應該多加應用減少親身下去沙井工作的機會。
據悉,現時的沙井偵測器(Manhole Camera) 可以伸至10米深甚至20米深的沙井進行探測,管道密閉探測器(CCTV Camera) 亦可探測長達1公里範圍,借助這些科技協助,大家在地面已掌握到沙井內的具體情況。
「(勞工處)正修改工作守則、實務守則,其中一樣我非常贊成,提到要有一個閉路電視,拍攝(沙井)外面和內裏工作的人。這件事其實在我們學會(香港管綫專業學會)已經推行了一段比較長時間。」
黃敬強調,現時建造業議會(CIC)有針對業內科技設備的支援基金,遺憾的是閉路電視(CCTV)並不能獲得批核:「我想CIC也要考慮一下,其實這也是科技和安全風險評估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考慮一下批核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