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灣區】大灣區融合發展踏上新台階 朱兆麟:期待港人從走入到融入 把握灣區機遇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五周年,大灣區融合發展已經邁上新的台階,不論是大灣區經濟總量,還是粵港兩地人員交往,以及粵港創新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都取得顯著成果。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兆麟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回顧《綱要》頒布落實5年的情況指出,大灣區各城市在過去5年間,都已不斷提升,也為香港創造了巨大的機遇。他期望有更多香港人,能夠從「走入大灣區」真正轉變為「融入大灣區」,把握住歷史機遇,實現更大的發展。

文、圖:文 武

廣東省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
廣東省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在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活動中介紹,《綱要》實施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從《綱要》頒布前,2018年的10.8萬億元人民幣,到2023年已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不足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高質量發展潛力和動能不斷釋放,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活潑生機。

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

朱兆麟指去年全面恢復通關之後,不少香港市民認為深圳市面目一新,吸引不少人北上消費。
朱兆麟指去年全面恢復通關之後,不少香港市民認為深圳市面目一新,吸引不少人北上消費。

朱兆麟認為,過去五年來,大灣區各城市發展迅速,進一步融合,即使普通的香港市民,都能從自己身邊感受得到。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互動稍為拖慢,但各市的發展並沒有停滯下來。以深圳為例,從智慧城市開發,到服務業的持續進步,以及深圳與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交通基建配套等等各方面,都取得顯著的增長。去年全面恢復通關之後,不少香港市民再到深圳市,感覺面目一新,吸引不少人北上消費,當然,這也令香港旅遊零售市場感到競爭的壓力。

根據張虎的介紹,廣東省在落實《綱要》的過程中,興建了多項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廣東高鐵的運營里程達到2838公里,基本實現了大灣區主要城市間的1小時通達。跨海跨江通道加快建設,建設運營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5條過江通道,建設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等4條通道,持續改善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運輸條件。深中通道開通之後,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將從2小時縮減為20分鐘。粵港兩地的口岸通關效率也大幅提升,目前,已有三分之二過境遊客採用自動方式通關,人均通關時間縮短至30秒左右。

去年港人北上5300萬人次

大灣區各城市迅速發展,無論交通基建配套至服務業均有顯著增長。
大灣區各城市迅速發展,無論交通基建配套至服務業均有顯著增長。

據廣東省的統計數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政策落實之後,今年首5個月,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去年全年香港居民北上內地達到5300萬人次。兩地人員往來交流得到進一步推進,粵港兩地居民「雙向奔赴」的趨勢已經形成,兩地居民頻繁地往來已成為日常生活的新常態。

粵港兩地的「雙向奔赴」,帶動香港旅遊業快速恢復,根據香港旅發局的統計數字,2023年全年,內地訪港遊客總數為2676萬人次,而今年1-4月,訪港內地遊客總數為1462萬人次,同比增長1倍,已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60%以上。特區政府測算,每150萬名遊客,就能帶來約0.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雙向奔赴帶動旅遊業快速恢復

在旅遊業的帶動下,相關行業銷售收入也紛紛轉跌為升,今年一季度香港零售業、餐飲業收入分別增長0.3%和2.3%,酒店平均入住率約80%,接近疫前水平,日均價格已恢復到疫情前水準。

朱兆麟認為,香港特區配合旅遊業復甦,推動「盛事經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果能進一步透過客觀的調研,系統及科學化地連結社會大眾,鼓動餐飲、酒店、零售等業界持分者各盡其力,共同為香港推動更多、更好的盛事,令亞洲國際都會的「金漆招牌」美譽得以繼續亮麗閃耀,令市民為政府和社會所舉辦的各類矚目國際的盛事活動引以自豪,對香港經濟發展會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

香港科研成果大灣區轉化產業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

發展創新科技是大灣區推動新質生產力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落實《綱要》5年,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一批走在世界同業前列的新科技產業已經成長壯大,其中也包括香港研發,大灣區孵化的科研成果。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院長溫維佳談及他多項科研成果,在香港研發、大灣區轉化成產業的經歷,形容是很愉快,也很激動人心的過程。溫維佳是研究新材料的科學家,他研發出全球首創的直徑20納米,長度為30微米的銀納米線,超越美國最先進的30納米直徑量產標準,可以廣泛地運用在大尺寸電容屏和PDLC智能液晶調光膜,創出世界第一。

2014年,他在香港科大成功研究出這項技術時,香港沒有條件提供可用於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的巨大廠房,於是,溫教授帶着兩位學生到香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從一間40-50平方米的小房間開始,從一個燒杯做起,只用了10年時間,現在已經發展成全球第一的納米線生產基地,現在已有五、 六百員工,15萬平方米的廠房。

溫維佳近年在大灣區創立了7家科技公司,其中多家是全球獨一無二,大多數是在香港研發,大灣區落地生根發芽,成長起來以後,走向世界。他的團隊在東莞松山湖創建的先進陶瓷材料基地,用了3年時間,從1500平方米廠房,擴建成8000平方米,技術領先全球;在南沙創辦的光學公司產出全球最高端的光學機械。

大灣區有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

廣州南沙融捷能源的工作人員介紹最新發展動向。
廣州南沙融捷能源的工作人員介紹最新發展動向。

溫維佳認為,大灣區有很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總結起來具備三項條件,一是有很高的智能,大灣區匯聚了大量的人才,其他地方無可比擬;二是有很高的情商,灣區的社會環境很好,各地方政府都很支持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三是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很多人願意投資給科技企業。唯一的不足,是大灣區仍缺乏像美國硅谷那樣的併購機制,溫維佳希望,日後能建立起這樣的機制,把擁有先進技術的小公司合併成大公司,共同發展。

被列入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的深圳影石創新科技股份公司聯合創辦人陳永強表示,他們的企業能夠在大灣區成長壯大,得益於大灣區具有優質的營商環境、法制環境和人才環境。他說:「對於大灣區的『特』,我願意把它畫一個等號,叫作『服務』,我們的政府真的可以做到無事不擾,有事上門就能服務,這是我們影石在8到9年時間,可以發展成世界級科技企業的重要因素。」

陳永強:大灣區營商環境有助企業成長

陳永強舉了一個政府優質服務扶持科技企業的例子,其公司在做全球化發展的布局時,需要經常到國外參加展會,無論人員、展費,還是其他的花銷成本很高,對初創小企業壓力非常大,深圳市政府對這些企業給予針對性的補貼,大幅降低出國推廣的成本,讓他們可以到更多國家拓展海外用戶發展品牌。

大灣區也已成為年青人實現夢想的地方。大灣區有多項支持年青人創業的政策措施,提供資金、生產設施、宿舍,以及其他各種需要,讓年青人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人生夢想。

港青深圳前海創立AI企業

由香港到大灣區成功創業的年青人王聰。
由香港到大灣區成功創業的年青人王聰。

王聰是其中一位由香港到大灣區成功創業的年青人,他去年7月進入位於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得益於扶持港青創業的優惠政策,成功創立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主要的業務是用AI技術創出虛擬人,在各不同的場景中,為用戶提供非常便捷的服務,比如在醫院,可以讓病人查詢和登記掛號,在銀行、公安局可用作反詐宣傳,在機場則可提供虛擬人的航班查詢服務等。

王聰的企業,由創立至今,不足一年的時間,迅速成長起來,公司由5、6人,發展為50-60人,大部分是年青人,平均年齡28歲,其中約有一成來自香港。在王聰看來,大灣區就是年青人成就夢想的樂園。

灣區是年青人創業的理想地

朱兆麟認為,大灣區是香港青年認識國家發展,實踐自己人生夢想,以致追求個人理想生活的良好土壤,灣區內各市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相通,擁有接近1億人的市場規模,是年青人創業的理想地。

朱兆麟認為,今年是國慶75周年,大灣區發展進展良好,相信中央仍將會有進一步的政策措施,支持大灣區進一步發展,將大灣區建成全世界最具經濟活力,最具有發展動力的世界級灣區。相信香港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機遇,從市場開發,人民生活,以致未來產業全面提升,均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希望在《綱要》落實5周年,會有更多香港人把握住大灣區機會,真正融入大灣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