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專才子女填補學額 減班殺校趨勢不變 學界促開放招收非本地學生

2019年本港爆發反修例風波後激發移民潮,連帶學界亦出現退學潮。不過數字顯示,學生流失人數目前已大為降低。
根據教育局最新發布2023/24年度《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截至2023年9月的一年內,各級中小學淨流失2,894名學生,淨流失率降至0.44%,與2022年淨流失逾2.7萬人的高峰期相比,數字已回復至2019年前水平。
有分析指,港府陸續推出各類專才、人才計劃吸引年輕家庭來港,相信有助學生人數回升。
鑑於本港出生率持續下降,學界對未來收生方面仍有隱憂。《堅雜誌》訪問了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以及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他們不約而同希望港府考慮放寬本地學校招收非本地學生,並以直資學校作先行先試,期望開闢生源,扭轉減班殺校絕境,將香港建構成一個教育熔爐。

文:潘翠華 圖:黃冠華

本港出生率持續下降,學界對未來收生方面仍有隱憂。
本港出生率持續下降,學界對未來收生方面仍有隱憂。

據最新一份《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資料,比對2023年9月小一至中六學生人數,與2022年9月幼稚園高班(K3)至中五學生人數,顯示同一批學生淨流失2,894人,意味着他們或不再在港升學。其中,去年9月升讀中一至中六的學生淨減少3,683人。至於小學生則增加789人,為連跌3年後首次回升。

2021年9月為止的一年,中學生流失率為4.32%,小學生為2.99%;2022年中學生流失率續增,達4.56%,小學生則升至3.43%。到了去年,中小學整體淨流失率大降至0.44%。

小一學生回復正數 高中仍屬重災區

去年小一學生的數字回復正數,但高中仍屬重災區。
去年小一學生的數字回復正數,但高中仍屬重災區。

按各級別統計,除了升小一及升中一的人數有增長外,小二至小六、中二至中六各級均錄得0.08至5.68%不等的流失率。不過,高中級別仍屬「重災區」,升中六流失率為5.68%最高,其次為升中五級流失率4.92%,兩級淨減少5,485人。

學生流失人數喘定,有指原因除了移民潮放緩外,政府近年大力向內地「搶人才」,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這些專才帶同年幼年子女抵港就學,填補了部分學額。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日前透露,過去一年不同的「搶人才」計劃,收到了30萬份申請,其中12萬人已抵港。這只是開始,據他粗略估計,未來可引入70萬新人口。

不過,教育局就擔心本港學齡人口正出現結構性下降趨勢,雖然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及措施或可令問題略有紓緩,但長遠對學生人口影響仍有待觀察。

陳狄安:本港有條件招收非本地學生

陳狄安指,本港有條件招收非本地學生,可考慮以直資學校做試點。
陳狄安指,本港有條件招收非本地學生,可考慮以直資學校做試點。

雖然退學潮略有緩和,但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仍未敢樂觀,最大原因是本港出生率不斷下降:「2012年第一屆文憑試,有8萬多位學生應考,到今年(2024年)只有4萬多位學生,怎樣都不可能追到當年數字。」

陳狄安希望政府推出不同的鼓勵生育政策,提升未來學童數目,更積極建議港府考慮引入非本地學生,除內地之外,亦可招攬東南亞甚至歐美學生來港升學就讀。他深信香港教育具有極大競爭力:「香港有自己獨特優勢,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我們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都應該有很好的根基。」

可考慮以直資學校做試點

他透露現時不少直資學校都已準備就緒,迎接取錄非本地學生:「我粗略數算,有10多20間直資中、小學,過往10多年都有收一些非華籍學生,更改良、調整了他們的課程和教學方法,讓這批學生與本地生融合。其實香港可以成為一個『教育熔爐』。」

因此,他希望政府可以直資學校作為取錄非本地學生試點,若效果理想,可以考慮進一步推展至官立學校和津貼學校。

政府關注住宿及監護人制度

取錄非本地學生,必須要政府政策上配合,譬如設立監護人制度。
取錄非本地學生,必須要政府政策上配合,譬如設立監護人制度。

陳狄安強調,取錄非本地學生,必須要政府政策上配合:「這並非學校單方面能夠做到,大學都要有政府政策支援,才可以將非本地生比例由20%提升至40%。我相信政府最大考慮應該是非本地學生若持有學生簽證,如何處理他的住宿和監護人制度。這方面政府要積極研究。」

住宿方面,他建議政府考慮將部分酒店改裝為學生宿舍,不過措施牽涉很多條例,需要政府和業界磋商。另外,政府亦可研究興建學生宿舍村,增加本地學位的吸引力。

陳狄安表示有需要將本港教育精品化:「現時世界上很多已發展國家或城市,都面對『少子化』問題。教育依舊是Mass Education(大眾教育)形式,還是要精品化呢?精品化背後的理念是一定要優質,我們要思考怎樣善用現在的學校環境,將教育質素再提升,而不是盲目追求學生人數。」

鄧飛:高才通無助紓緩減班殺校

鄧飛認為,高才通無助紓緩減班殺校。
鄧飛認為,高才通無助紓緩減班殺校。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認同「高才通」會帶動一批學生來港就讀,填補部分因移民潮而出缺的學位,令公共財政支出更具效率:「本來很多學校收不夠生,現在多了一班因『高才通』來港就讀的學生,在老師數目不變的情況下,的確令政府的錢花得更有效率。」

不過他認為「高才通」子女的輸入對教育界幫助不大:「『高才通』子女都是低年級為主的插班生,短期內小學人數會突然增加,但中學,尤其高中,總人數沒有太大分別。」外來生源插班,鄧飛認為只是補回之前因移民潮及疫情流失的學生空缺,教育局亦無法預測幾年後這類外來生的數目多寡,不可能明顯改善減班殺校情況。

非本地學生必須自資就讀

鄧飛認為開放招生可以從直資學校開始作試點,但前提必須要非本地學生自資就讀。
鄧飛認為開放招生可以從直資學校開始作試點,但前提必須要非本地學生自資就讀。

面對本港學童數量忽增忽減,鄧飛認為現時教育局採取的做法只是維持學校的「循環式平衡班級結構」(即隔年少收一班中一),以及鼓勵辦學團體之內的不同學校相互合併,以這些另類縮班殺校方式,讓受影響的學生「軟着陸」。根據統計處預估,未來本港出生率將進一步下降,教育界要面對更嚴峻情況。
鄧飛建議本港教育可考慮對外產業化,開放招收境外學生,尤其對一些派位組別(Banding)比較低的學校大有幫助。

「香港教育有其吸引力,制服團隊、各種學生活動和社會服務多元化,鄰近國家或地區的學校未必那麼充足。」鄧飛認為開放招生可以從直資學校開始作試點,但前提必須要非本地學生自資就讀,而非政府津貼:「一個非本地中學生每年成本約10萬,小學生則大約6至7萬,其實不算很貴,一般家庭都能夠負擔。」

民間團體可作前瞻性研究

鄧飛表示,針對招收非本地學生,民間可以做一些前瞻性研究。
鄧飛表示,針對招收非本地學生,民間可以做一些前瞻性研究。

有關非本地學生的住宿安排,鄧飛認為毋須擔心,因報讀本港學校的非本地學生家長,大都知道香港沒有寄宿學校,會自作打算租樓或買樓。反而最棘手的問題是來港就讀的學生,是否必須如新加坡般,要通過統一考試合格才能入讀;還要考慮如何規定讀書簽證制度和監護人制度。

「若果學生監護人可以沒有親戚關係,是否表示可以由留學中介或地產經紀作為監護人?問題是當發生意外的時候,這些所謂監護人敢不敢負責任?能否真正起到監護作用?另外陪讀簽證方面,陪讀家長來港後能否有限度工作?這些問題現時仍未有列入研究議程,我覺得民間教育團體可以多探討,做一些前瞻性研究。」

教育局:現階段未有條件考慮招收非本地生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表示,現階段未有條件考慮讓中小學招收非本地生,不是說不可以探討可能性,但要思考香港是否有能力吸引及照顧內地以外的其他非本地生,亦不應只為維持學校數目、增加學生數量就決定引入大灣區學生,否則會製造其他問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