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何啟明專訪:廣東省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增兩倍至11家 長遠考慮內地買宿位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院舍的數目,從現時的4間增加至11家,並委託機構為參加計劃長者提供關愛服務,協助他們適應在粵生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早前接受《堅雜誌》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絕對非把護老的責任推到內地,非為「慳錢」,「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整體開支與在本地「買位」的支出差不多,強調照顧長者的責任,特區政府責無旁貸,透露長遠研究在內地買宿位。

文:Wing Yip 圖:本刊記者

何啟明強調「過河養老」冀給長者多一個選擇。(本刊記者)
何啟明強調「過河養老」冀給長者多一個選擇。(本刊記者)

施政報告提出,政府着重照顧有需要的長者,不斷加強長者服務,會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服務券總數增加兩成至6,000張,讓更多體弱長者無須輪候即可入住自選安老院,接受政府資助的護理服務。

特區政府亦會優化「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入住廣東省安老院的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和支援,包括從今年11月起,參加計劃的安老院由現時4家增加至11家;分擔參加計劃長者在當地的部分醫療費用;及委託機構為參加計劃長者提供關愛服務,協助他們適應在粵生活。

何啟明在訪問中強調,特區政府絕對非把護老的責任推到內地,更非為了「慳錢」,才想出「長者過河」養老的安排。其實,「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整體開支,與在本地「買位」的支出差不多,「節省錢不是我們重要考慮」,反之,希望給合資格的長者,能夠有多一個選擇,最終選那種生活方式,完全由長者自行決定,按照個人的實際考量,選擇一個最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何啟明指出,隨着人口老化,對護老院舍的需求,亦愈見殷切。預計在2040年,現時一代相繼步入80歲之齡,大約有12%的長者,需要入住護老院宿,對院舍的需求壓力,將會很大,而一間護理院舍從規劃、興建到投入運作,需要時間處理,不能一蹴而就,必須超前部署,做好籌劃工作。

至於特區政府在規劃未來的安老路向,何啟明提到,不能單靠「獨孤一味」,便能解決安老的問題,必須「多條腿」走路,包括,推動社區安老服務,讓長者留在熟悉的地方養老,若真正需要入住院舍的話,便提供提供不同選擇,包括入住本地院舍,或回大灣區內地的院舍生活。故此,第一步就是積極增加本地的床位數目,未來兩年,北區相繼有多條公共屋邨落成,能提供一定數目的宿位。

何啟明表示,鑑於深圳等灣區內地城市的人口結構較年輕,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香港稍緩一點,可以讓香港能夠「偷一點」時間,作較全面的部署。他指出,正如局長(孫玉菡)早前所說,目前四間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院舍,屬香港的註冊機構,只是近年將服務,擴展到大灣區內地城市。

研究購買內地宿位可能性

特區政府擴大「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網上圖片)
特區政府擴大「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網上圖片)

構思中,除現計劃除繼續與更多在內地發展的香港註冊機構合作外,亦考慮與純內地營運的單位,購買宿位的可行性,並正就一些技術性問題,需要進行商討,期望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年初,有進一步細節。

若延伸到純內地院舍,所涉及到的質素及監管問題,應如何解決?何啟明就指出,目前內地院舍規模,已達到合作的門檻,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營運年期,以及獲得廣東省民政廳發出四星以上級別的院舍,營運水平有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若計劃落實的話,社會福利署會進行定期巡視。

至於計劃的反應?何啟明指,初步反應正面,不少長者亦表示感興趣,並透過議員、社福等機構查詢,所知查詢的數目也以倍計增加,但當談到真正落實搬回內地院舍時,長者們仍表示需要考慮,例如醫療銜接,以及現時的居所,應如何處理等,故需要時間讓長者們去沉澱。

何啟明透露,從初步資料顯示,長者有意到內地院宿養老,主要覺得當地的生活環境,與香港較接近,平均的居住面積較香港的資助院舍寬敞,無論居住以及活動面積等,能佔用的空間,亦相對較大。目前香港的院舍,一個房間普遍都要住滿四位長者,而內地的院舍,只住二至三位長者。

除居住環境較寬敞外,現時內地的生活成本,仍較香港低,除個人積蓄外,長者還可以申請「廣東計劃」,作為生活補助,而每月拿到的基本額金額為3,000至4,000多元左右,若放在內地的話,相對也夠用,能夠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

最重要一點是輪候的問題,何啟明指,目前輪候政府資助院舍的時間大概為19個月,而政府買位的院社,輪候時間需要3至4個月,至於選擇到內地的院舍,暫時內地對住院需求,仍然不高,若選擇入住內地院舍的話,是「零」輪候,差不多是即時入住。

港人北上熾熱令內地安老改觀

另一方面,隨着港人北上消費風氣熾熱,何啟明指出,某程度也令長者們對北上養老的觀念,有所改觀。加上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份子,相互融合愈來愈密切,當接觸多了,對內地的認識也深了。加上,目前往來的交通也很省時便捷,令整體出行成本及出行時間,大大降低。

何啟明認為,只是過一條河,試想當五至十年後,當目前習慣到深圳、廣州買東西的「青老輩」,對當地的生活已經「相當熟門路」,若選擇回內地養老的話,抗拒是否有這麼大?我覺得不是。他指出,時代巨輪急速向前,大家的想法也應有所轉變,與其花很長的時間,在港等待一個很擠逼的床位,為何不嘗試走出一步,到內地一個較寬敞的生活空間。

他亦提到,明白長者不想離開香港,是怕子女或家人,難以探望,但自高鐵開通了,到深圳大約15分鐘,北站亦只須26分鐘,與入屯門的交通時間,相差不遠多,加上,內地的安老產業已經走得很前,甚至較香港優勝,應該是時候改變一下既定的想法。

為讓合資格長者,能夠掌握更多諮詢,何啟明指,一些NGO團體,亦有舉辦一天考察團,親身了解住宿的實際環境,由院內的工作人員,向他們講解情況,以及提供各種建議等,「面對面」講解一片,掃除他們的顧慮,他指出,同意應該加強宣傳工作,讓長者清楚認識,甚麼是灣區安老的概念。

何啟明認為,每個城市均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香港也應該承擔護老及安老責任,所以,除與灣區內地城市合作之外,香港亦正積極增加更多宿位,應付需要,包括早前提出,在每條公共屋邨預留5%的總樓面面積(GFA),作為長者設施之用途。

在安老服務上,何啟明表示,除硬件例如宿位外,護理人手不足,亦是另一項挑戰,無論香港,甚至內地一、二線城市,在社會結構轉變下,甚少人願意投入護老保健員的工種,工人的平均年齡為40、50歲的中年人士,目前連廣東都難以招到工人,要退到廣西,較為內陸的城市,因此,需要與內地學校合作,從學校方面進行招募,吸引有志之士入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