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昨日(26日)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以下簡稱《藍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共71項措施,願景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用10年時間,將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增至2000多億港元,就業人數增至26萬人。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步早,但發展得慢,社會對這份《藍圖》可謂期盼已久,甚至行政長官李家超也點名催促,現在《藍圖》終於面世,聚焦於產業化發展,但總體目標仍偏保守,推動文化創意發展也嫌欠新意。
香港曾有「東方荷里活」之稱,港產電影盛極一時,不僅在兩岸三地及亞洲大受歡迎,更有一些全球聞名的影視明星,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香港出品的流行歌曲、電視劇也風靡整個東亞地區及全球華人社群,而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香港武俠小說,更成為經典,流傳全球。
香港也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華洋共處的文化環境,兼容並包的社會環境,令香港成為西方社會認知中國,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同時也成為中國內地認識西方,走出國門的重要窗口。
文化創意產業對香港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僅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和就業機會,更有利於增加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對外說好香港故事,增加香港在國際社會的文化影響力。特區政府自1997年成立之後,已關注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要推動創意產業發展,2000年成立文化委員會,致力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並在其2005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加快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作為重要工作之一。
現在20多年過去,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可以說並不如人意,過去在影視歌方面的優勢,不僅未能鞏固和提升,反而逐步削弱,出產的作品量不斷減少,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投入巨資建成了西九文化區,但除了建成幾座博物館和戲曲中心之外,也並沒有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反而因為只有博物館,除了門票收入,欠缺創造更大經濟價值的能力,陷入財困之局。
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須快馬加鞕,需要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這是社會的共識。期待了許久,政府終於公布了這份《藍圖》,對未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出4大方向6大原則和71項措施。4大方向是「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以及「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每個方向涉及14至24項措施。
在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方面,提出完善博物館體系,包括明年在九龍公園歷史建築內設中華文化體驗館、規劃建設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博物館等。
《藍圖》提出增強市場力量,包括推出「重點演藝項目計劃」,吸引私人資金,配合政府資助及場地支援,扶植產業及開拓內地和國際市場。亦提出提升場地硬件,研究放寬不同場地限制,提供更多表演和展覽場地,比如容許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或黑盒劇場等。
這些措施對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都會有積極的作用,社會反應正面。不過,若從10年發展規劃的角度看,這份《藍圖》則顯得過於保守及欠缺新意,或者可以說,這份《藍圖》本身就是缺乏創意的政策規劃。
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指出,以《藍圖》所提的10年目標看,將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值,由2022年的1200億增至2000億,大約每年增長4%,只比經濟增長稍多1個百分點,這與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並不成正比,顯得保守。《藍圖》既然是未來10年的規劃,但卻缺乏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方向,也令人感到有些失望,尤其是缺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的發展規劃,未能讓社會各界從《藍圖》中、看到文化創意產業將出現的重大突破性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香港十分重要,《藍圖》既已制定,下一步就要看落實的成效,政府當局須在落實執行上下功夫,讓71項措施全部落實到位。同時也仍須與時俱進,繼續開拓創意,在鞏固和提升原有的優勢之下,引領香港文化創意界走出新的,更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