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 灣區科創「硬核」力量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充滿創新活力與科技機遇的區域,前沿科技的探索和深度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堅料網》記者深入探訪了全球領先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這座位於東莞的高端科研基地,不僅是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代表,更是微觀世界研究的前沿陣地,見證了無數科學突破與創新進展。

全球「第四把交椅」 大灣區的 「科技明珠」

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廳。
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廳。

踏入散裂中子源園區,宏大的裝置設施有序矗立,處處瀰漫着嚴謹且熱烈的科研氣息。 中國散裂中子源從誕生起就肩負重任,作為全球第四、我國首台脈沖式散裂中子源,它是「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2011年破土動工,那是中國向微觀科研新領域進軍的號角,過程堪稱荊棘滿布。建設初期,在加速器技術攻堅階段,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團隊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像加速器關鍵部件的精度把控,要求達到發絲直徑千分之一的水準,稍有差池,束流品質就受影響,科研進度也會延誤。在歷經無數次失敗,才攻克難關,實現 2017 8月首次打靶成功。

如今二期工程已納入「十四五」重大規劃且批復落地、啟動建設,恰似一場盛大科技「續集」拉開帷幕,規劃用地千畝規模、預留20條中子通道,未來約20臺譜儀的藍圖,彰顯着不斷擴張的科研「野心」,要在微觀粒子研究領域持續「開疆拓土」。

大灣區內能有這般世界頂尖級科研設施,猶如皇冠上鑲嵌的璀璨明珠。對比香港高度國際化、金融商業發達的城市肌理,這裏是純粹科學探索的「硬核」陣地,卻又與香港科研界、產業界有著千絲萬縷聯系,是打破地域局限、融合多元優勢的絕佳範例,讓香港科研人才有了「近水樓台」鉆研前沿物理、對接應用轉化的優質平台。

人才「引力場」 編織粵港科研紐帶「夢之隊」

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靶站模型。
靶站模型。

在科研人員構成上,726人的團隊堪稱「夢之隊」。更亮眼的是,科研團隊規劃擴編,重點招攬博士後,向港澳人才拋出「橄欖枝」。香港高校科研後備力量可借此舞台大展拳腳,憑藉地緣與文化相近的優勢,無縫融入。這裏既有內地扎實科研積澱的「熏陶」,又能發揮港澳創新與國際化視野的長處,在「中子」科研浪潮中歷練。

在這一過程中,港澳人才的參與和內地人員的並肩合作,特別是在中子科學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提到,港澳地區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通過成立中子科學聯合實驗室,推動了三個地區以及多個研究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這不僅包括應用研究,也涉及技術研發和裝置建設等深入合作。澳門的兩所大學——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參與了譜儀設計和建設的各個環節,特別在一期和二期譜儀的設計過程中貢獻了技術支持。此外,合作還涵蓋了超導量子材料、鋰電池能源材料和醫藥等前沿領域。

這種跨地區、跨學科的合作,不僅促進了中子科學技術的創新,也為粵港科研人才的深度互動和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充實了粵港科研人才的「智囊團」,加強了科研資源的共享與技術交流。

灣區協同「黏合劑」  合作共建「強磁場」

微觀之「眼」。
微觀之「眼」。

在與大灣區城市「牽手」合作上,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堪稱「模範生」。整合港澳、東莞等地高校科研資源,打破行政壁壘、跨越城市邊界,不同科研思維在此碰撞,恰似化學實驗裏奇妙「反應」,產出一批成果。微小角、能量分辨中子成像等譜儀各有側重服務港澳及大灣區產業,多物理譜儀更是多方共建結晶,自建成投用後成果斐然,宛如一條條「科研高速路」,拉近港澳與內地科研、產業距離,讓香港科研從「單打獨鬥」 融入灣區 「協同方陣」,以中子散射獨特視角,深挖材料微觀奧秘服務多元產業升級。

展望二期 進階 「科研超體」 領航灣區基礎研究

中微子模型。
中微子模型。
LHAASO 觀測基地模型。
LHAASO 觀測基地模型。

二期規劃即將重磅落地,譜儀增多、打靶束流功率躍升,恰似科研 「馬力」 升級。周邊南方先進光源布局,二者攜手成「黃金搭檔」,構成大科學裝置群核心。對香港,家門口「科研富礦」更耀眼,磁吸全球科研資源,強化香港作為國際科創樞紐與內地科研協同深度,立足大灣區在世界科研版圖「彎道超車」,讓散裂中子源從當下「閃光點」變未來科創騰飛持久「助推器」,為香港及灣區科研、產業發展鋪就光明前路。

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是東莞的科研地標、內地的科研重器,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它正熠熠生輝,照亮灣區未來無限可能的科創征途。

記者:李燁瑩

鐵基超導Ba2Fe2As2 全息投影。
鐵基超導Ba2Fe2As2 全息投影。
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譜儀。
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譜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