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2024年1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28億元,按年下跌9.7%,連跌10個月;全年亦減少7.3%至3768億元。政府發言人表示,短期內零售表現將受旅客及市民消費模式改變影響。而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指出,跌幅符合協會預期,雖然「一簽多行」政策推動人流,但目前僅帶動個別行業。
根據有關統計數字指出,1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中,網上銷售佔7.2%。該月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4億元,按年跌17.2%。11月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的修訂估計按年跌7.2%。扣除其間價格變動後,1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按年下跌11.5%;11月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修訂估計按年下跌8.4%。
第4季與第3季比較,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0.1%,而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下跌0.2%。
2024年全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768億元,按年跌7.3%,而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跌9%。2024年全年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17億元,按年跌2.6%。
政府發言人表示,去年12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進一步下跌,部分反映更多市民在節日期間外遊的影響。第四季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下跌6.7%,跌幅較上一季的9.6%有所收窄。
展望未來,發言人指出,零售業的短期表現將繼續受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轉變影響,然而國家推出多項提振內地經濟及惠港措施,加上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旅遊業發展和提振市面氣氛,以及就業收入增加,均對零售業有利。
另外,謝邱安儀於網上會議上表示,去年12月港人因聖誕長假期外遊,加上旅客消費模式改變,消費力大減,令零售額受壓。她認為,「一簽多行」政策雖提升訪港旅客數量,但消費額並未同步增長,主因旅客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導致客單價下降,僅個別行業受惠,仍需視乎是否有推廣及折扣優惠來刺激消費。
謝邱安儀亦提到,根據4,000間會員企業的1月實際數據及2月預測數字,逾三成會員表示生意按年持平或錄得單位數增長,受惠行業主要為便利店、化妝品及超市,增長受推廣及優惠帶動。而超過六成企業錄得單位數至低雙位數跌幅,當中百貨、電器等類別受影響較大,因客源主要為本地消費者,旅客購買意欲較低。
她續指,今年農曆新年初一至初五與去年同期相比,普遍會員反映生意持平或錄得單位數至低雙位數跌幅,其中珠寶類別因金價高企影響,跌幅達兩至三成。展望後市,謝邱安儀認為,若現時經濟狀况維持不變,估計全年零售數據將持平,變幅在正負2%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