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 經濟壓力與社會環境影響婚育決策 政策支持刻不容緩

香港好聯盟針對香港新世代男、女婚育觀念於2024年12月展開了一項深入調查,訪問了851名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市民,主要搜集關于婚姻觀念、生育觀念、婚姻評價與生育價值相關問題,並以分數統計,瞭解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香港新世代男、女的婚育觀念。

是此調查主辦為香港好聯盟,合辦團體包括:香港島婦女聯會、 九龍婦女聯會、 香港婦聯、勞聯婦女事務委員會、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協辦團體包括:青年議會、九龍青年聯席會議、香港島青年聯會、新界青年聯會及勞聯匯青協會。

香港的結婚率與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本次調查結果為政府與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並促使各界思考如何改善香港的婚育環境。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期望透過財政支援、住房政策改革、職場友善措施及社會觀念改變,提升年輕人的婚育意願,確保香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調查結果:年輕人婚育觀念轉變,經濟與住房壓力成為關鍵影響因素

1. 婚姻觀念:不婚比例上升,婚姻價值觀趨向務實
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為堅定的不婚主義者,而30至35歲被視為理想結婚年齡。受訪者對婚姻的主要期待包括穩定的伴侶關係 35.3%、共同承擔生活責任 29.4%及經濟保障 21.2%,顯示年輕人對婚姻的期待趨向務實。此外,70.9%的受訪者不認為結婚必須買房,認為可以選擇租房或根據雙方情況決定是否購房。

2. 生育觀念:生育意願低迷,經濟與教育壓力成主要障礙
調查發現,44.3%的受訪者希望生育一名子女,但43.6%的受訪者沒有生育意願。其中,51.2%認為26至30歲是適宜的生育年齡,但現實條件「如經濟壓力、住房問題、職場發展」往往使年輕人推遲甚至放棄生育。

受訪者對生育的主要擔憂包括:
• 經濟壓力 27.5% ——擔心撫養孩子的成本過高。
• 孩子的學業與升學壓力 21.4% ——香港的教育競爭激烈,令不少父母卻步。
• 家庭管教責任 17.8% ——許多受訪者認為育兒是一項沉重的責任,特別是母親仍被社會期待承擔主要照顧責任。

3. 媒體影響顯著,職場與社會支持不足
調查顯示,46.0%的受訪者認為媒體對婚姻和生育觀念的影響較大或很大,其中40.2%的受訪者因媒體內容而對婚育持負面態度。此外,職場環境對女性的生育決策影響深遠,41.8%的受訪者認為母親應該承擔主要育兒責任,而女性普遍擔心生育會影響事業發展,導致部分女性選擇推遲甚至放棄生育。

政策建議:多管齊下,改善香港婚育環境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希望透過經濟支持、住房改革、職場友善政策及社會觀念引導,為年輕人創造更有利的婚育條件。
1. 改善經濟與住房條件,降低生育成本
因應自置物業受訪者的生育意願是租住物業受訪者的2.14倍的數據反映:
• 擴大公共房屋供應,提供育兒家庭至少5年租金凍結保障,並為育有子女的家庭提供申請居屋的額外配額。
• 推出「新生兒家庭優先購屋計劃」,提供低息貸款「利率低於市場1%」,幫助年輕家庭置業。
• 增設社區配套,如托兒服務、兒童遊樂場及婦兒診所,降低育兒成本。
• 提供婚育財政支援,例如增加新生嬰兒獎勵金、生育補助、托育津貼等,以減輕家庭負擔。
• 增加稅務優惠,提升子女免稅額、住宅貸款扣除額,並推出子女教育個人所得稅扣除政策。
希望透過以上建議達到以下改善人口結構目的:
1) 經濟支持直接降低生育成本,鼓勵年輕家庭多生育,提升總和生育率,增加未來勞動力人口,緩解老齡化壓力。
2) 穩定住房條件提升生育信心,鼓勵家庭規劃更多子女,以此逐步解決人口紅利負數問題,阻礙老齡化社會的急速發展。

2. 營造家庭友善職場,提升女性生育意願
• 推動彈性工作制度,鼓勵企業為新生兒父母提供彈性工時、居家辦公及兼職選擇。
• 增加托兒服務,擴展公共幼稚園及家庭托兒服務,減輕家庭負擔。
• 延長產假與陪產假,將有薪產假延長至18週,男性陪產假增至10天,促進家庭共擔育兒責任。
• 推動職場友善生育政策,鼓勵企業提供不孕症治療假期,保障女性生育權益。
希望透過以上建議達到以下改善人口結構目的:減輕女性育兒壓力,促進性別平等分工,提高雙薪家庭生育意願,提升育齡人口生育意願。

3. 加強婚姻與家庭教育,改變社會觀念
• 推動婚姻與家庭教育,將婚育價值觀納入中學及大學課程,幫助年輕人建立健康婚姻觀。
• 強化正向媒體宣傳,鼓勵媒體製作正面婚姻與育兒內容,政府應資助家庭溫馨題材的影視作品,並在公共媒體每年播放至少100小時婚育宣傳節目。
• 設立「婚育價值傳播基金」,推動婚姻與家庭價值的社會認同,減少婚育負面觀念影響。
希望透過以上建議達到以下改善人口結構目的:扭轉「不婚不育」社會氛圍,強化家庭價值認同,間接提升年輕世代生育意願。

4. 提供生育健康與醫療支援
• 提供雪卵補助及政策支持,資助合資格女性進行卵子冷凍,並將輔助生育技術「如IVF」納入公立醫院常規服務,降低自費比例。
• 擴展生育醫療支援,增加公立醫院不孕症治療名額,縮短輪候時間,保障生育需求。
希望透過以上建議達到以下改善人口結構目的:延長女性生育年齡和機會,提高高齡生育成功率,緩解因晚婚晚育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問題。

5. 完善社區支援網絡,提升家庭幸福感
因應婚前輔導和婚姻教育受訪者是正面數據反映:
• 資助社區基層服務團體,提供婚姻與育兒指導、家庭教育及心理支援服務。
• 搭建青年婚戀交友平台,提供低收費婚前輔導及婚姻教育,幫助年輕人建立穩固婚姻關係。
• 推廣適齡婚育文化,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宣揚積極正向的家庭價值觀。
希望透過以上建議達到以下改善人口結構目的:強化家庭及社區支持系統,降低育兒孤立感,提升多孩家庭比例,促進人口代際平衡。

結論:政府與社會應共同努力,構建更友善的婚育環境

本次調查反映了香港年輕世代的婚育觀念正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政府與社會各界應重視香港在全球低生育率占榜首位置的嚴峻情況,明白出生率和人口結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調適應更具溫度和緊逼性。透過經濟支援、職場友善、社會觀念調整、科技輔助及完善社區支援網絡等多方面措施,營造更有利於年輕人結婚與生育的環境,提升家庭幸福感,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呼籲香港政府及社會各界正視此議題,積極改善婚育政策,為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婚姻與生育支持,積極從源頭上解決香港的人口結構問題,讓家庭更和美,讓香港社會更加和諧與繁榮安定。

香港年輕世代婚育觀念調查發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