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求變】(2)競逐成立第三間醫學院 3間大學各有優點

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本港第三間醫學院,並於北部都會區牛潭尾預留土地,發展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醫教研醫院」,相關工作現正積極籌備中。
政府於3月17日公布,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在截止前,共接獲3份建設第三所醫學院建議書,分別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政府工作小組早前表明,會按十項考慮條件得出決定,包括院校提出的課程及師資等,預料會於今年下半年完成院校甄選。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出席行會前表示,非常重視第三間醫學院,強調這是醫療改革一部分,確保有足夠醫生及水平符合要求,而工作組正積極審視3間大學的建議書。

政府共接獲3份建設第三所醫學院建議書,分別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
政府共接獲3份建設第三所醫學院建議書,分別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

浸大提供公營及私營醫院臨床經驗

政府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牛潭尾的初步規劃建議,總面積約127公頃的發展用地,分三個發展主題,包括北都大學教育城、綜合醫教研醫院及第三所醫學院,以及綜合住宅社區。
政府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牛潭尾的初步規劃建議,總面積約127公頃的發展用地,分三個發展主題,包括北都大學教育城、綜合醫教研醫院及第三所醫學院,以及綜合住宅社區。

浸大2024年11月初公布,為爭取設立醫學院特別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更於今年初公布委員會成員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老人科專科醫生及港大名譽臨牀教授陳漢威、醫管局前行政總監陸志聰、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桂壎等,他們將會負責提供意見和指導。其中邁克爾.霍頓將兼任籌備委員會及諮詢委員會成員。

多間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全球知名病毒學家邁克爾.霍頓,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而獲頒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全球知名病毒學家邁克爾.霍頓,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而獲頒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邁克爾.霍頓是全球知名病毒學家,目前為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李嘉誠應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及主任,以及醫學與牙醫學院的病毒學教授。他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而獲頒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正通過優化交叉中和抗體的產生,以及針對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基因型的丙型肝炎病毒的交叉反應性細胞免疫反應,開發相應疫苗,令近乎所有患者都有可能被治癒。

該委員會亦設有「大灣區及國內專家」及「醫療及保健產業專家」,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宋爾衛、世界華人眼科醫師協會會長張康等。

浸大又先後與多間醫院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例如去年底與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立戰略聯盟,後者及旗下醫院承諾為新醫學院的課程和基礎設施規劃,提供意見及臨床培訓資源,包括不同專科的臨床教學和實習機會等等。其後又公布與香港浸信會醫院展開策略性合作,若浸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該院將在過渡期間及後續作為主要教學醫院之一,讓學生同時在公營和私營醫院獲取臨床經驗。

校長衞炳江:為未來醫學創新播下種子

衞炳江表示,如果浸大成功申辦第三間醫學院,將於明年8至9月招生,並推行小班教學模式,預計每年招收約50至60名學生。
衞炳江表示,如果浸大成功申辦第三間醫學院,將於明年8至9月招生,並推行小班教學模式,預計每年招收約50至60名學生。

浸大校長、籌備委員會召集人衞炳江表示,有信心浸大建議的新醫學院模式能滿足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的所有要求,可以與港大和中大醫學院「錯位發展」,將適時公布關於支持浸大成立新醫學院的資訊以及新醫學院的創新模式,不僅能有助滿足香港未來對更多醫生的需求,更可以在研究合作方面開創新方向,協同各地合作夥伴和機構,為未來醫學創新播下種子。

理大發揮醫學+工程結合優勢

林大輝表示,若理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如有需要,在醫學院遷往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用地前,由校方承擔一切財政開支。
林大輝表示,若理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如有需要,在醫學院遷往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用地前,由校方承擔一切財政開支。

對於籌辦新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提出會爭取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區,其中包括醫學院及綜合型智慧醫院,同時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理大強調醫學與工程結合可以掌握醫療科技的發展大勢,更擬開辦四年制醫科第二學位課程,初期計劃錄取約50名學生,並將逐步增加學額及招收非本地生。

理大表示,該校具備優越條件籌辦醫學院,相信能透過發揮醫學加工程結合優勢,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應對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需要。

探討醫工交叉領域深度融合

理大近日積極與多間內地知名院校及醫院展開合作。
理大近日積極與多間內地知名院校及醫院展開合作。

理大積極與多間內地知名院校及醫院展開合作,包括與中山大學探討在醫工交叉領域深度融合,雙方擬合辦「4+4」雙學士醫科學位課程,探索「醫學+工程」專業博士雙學位課程,並推動畢業生在香港及內地同時取得跨境醫生執業資格,建設聯合實驗室、進行學術及專業交流並提升共同研究成果。

理大早前亦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推動醫學教育、科研和醫療服務的發展。雙方達成協議,正式成立「醫工合作創新研究實驗室」,聚焦科創研發、人才培養及成果轉化。

本地協作方面,理大已經與博愛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安排該校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護理學院及康復治療科學系學生於博愛屬下安老服務單位進行實習、研究及服務。該校亦將於新學年開辦營養治療理學碩士課程,並與仁濟醫院董事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安排學生到屬下護養院及護理安老院進行營養治療學實習,屬本港首次作出的同類實習安排。

校長滕錦光:理大籌建「性價比好高」

滕錦光(右三)表示,新醫學院的課程將加入人工智能(AI)元素,又曾親自拜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聽取他對理大新辦醫學院的寶貴意見。
滕錦光(右三)表示,新醫學院的課程將加入人工智能(AI)元素,又曾親自拜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聽取他對理大新辦醫學院的寶貴意見。

理大校長滕錦光在今年3月的新春傳媒午宴時曾表示,理大在醫療教育方面擁有逾45年豐富辦學經驗,為各醫療專業培養逾52,000名畢業生,具堅實基礎支撐及支持香港醫療體系發展他又形容,該校籌建新醫學院「性價比好高L,加上醫工結合將可成為一所全面的「全生命周期」醫療教學機構,對成功爭取「充滿信心」。

林大輝:理大願「出錢出力」 遷北都前承擔一切財政開支

林大輝表示,若理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如有需要,在醫學院遷往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用地前,由校方承擔一切財政開支。
林大輝表示,若理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如有需要,在醫學院遷往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用地前,由校方承擔一切財政開支。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表示,若理大成功申辦新醫學院必會「出錢出力」,承諾如果有需要,在醫學院遷往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用地前,由校方承擔一切財政開支,形容是「現屆、甚至下屆政府可以分毫不用付」。

科大臨床及研究並重

科大與香港港安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指港安隸屬的全球醫療網絡在美國、澳洲、日本及韓國等均設有醫院、醫學院及大學,將有助科大與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療專家合作,提升教學質素。
科大與香港港安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指港安隸屬的全球醫療網絡在美國、澳洲、日本及韓國等均設有醫院、醫學院及大學,將有助科大與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療專家合作,提升教學質素。

科技大學2024年11月宣布成立校董會顧問小組,為科大校董會提供專業及策略性意見,以實踐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願景。

該顧問小組邀得多名重量級人馬參加,包括醫管局前主席梁智鴻、前英國衞生部長Ara Darzi、發明「雞尾酒療法」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何大一、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羅傑.科恩伯(Roger Kornberg)、清華大學醫學院創始主任黃天蔭等專家學者;其後又會在籌委會轄下成立醫學教育工作小組,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霍泰輝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梁憲孫擔任聯席組長,協助科大規劃以病人為本、結合嶄新科技與臨床醫學的課程,因應全球醫學教育趨勢、本地社會需要及香港醫委會要求規定提供專業意見,為學生在本地執業及未來臨床挑戰做好準備。

聯手北京5大醫教研機構

科大早前與養和醫療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根據合作協議,養和將提供短期臨牀課程及實習機會,向科大生開放臨牀模擬及醫學實驗室等設備。
科大早前與養和醫療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根據合作協議,養和將提供短期臨牀課程及實習機會,向科大生開放臨牀模擬及醫學實驗室等設備。

合作夥伴方面,科大亦積極與內地及全球頂尖醫學院和醫院建立關係,網絡遍及北京、上海、華中、大灣區等內地城市,以至英、美、德、澳、日、韓等地。倫敦帝國學院會協助科大制定第三間醫學院的發展藍圖,並草擬全面規劃方案。

科大早前公布與養和醫療集團、香港港安醫院合作,該兩所醫院均會為科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學生更可使用養和的臨床模擬及醫學實驗室等先進設備。科大其後又再「出招」,公布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及清華大學醫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功聯手北京5大醫教研機構,擬構建覆蓋醫學教育、科研創新與臨床應用的戰略合作網絡,加強科大在港成立新醫學院的勝算。

校長葉玉如:與養和及港安開展合作

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會致力培養新一代富有愛心、兼備臨床能力及科研思維的醫療專業人才。
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會致力培養新一代富有愛心、兼備臨床能力及科研思維的醫療專業人才。

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與養和醫療集團、香港港安醫院合作,充分彰顯科大共同推動醫療發展的決心,更是該校邁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重要里程。她指兩所機構擁有先進臨床設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及廣泛的醫療網絡,將為學生提供豐富臨床培訓機會。連同早前與大灣區及北京等地醫院的戰略合作,科大致力培養新一代富有愛心、兼備臨床能力及科研思維的醫療專業人才。

葉玉如今年3月初科大春茗中更提到,團隊積極按照港府提出的10項主要考慮條件作好準備,並向世界級醫學院借鑑,制定符合國際高標準的四年制第二學位課程,同時透過創新教學,培養新一代具有臨床實力和有研究思維及精通科技的醫療人才,希望能在限期前提交非常完善的建議書。

174008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