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進入大專院校,毋疑掀起了一場對大專院校校長的考驗。在這個渾濁的時代仍然能保持風骨,堅定維護大學校園的安寧,談何容易?
被稱為「護國歌校長」的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校長陳卓禧,可說是教育界的一股清流,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陳卓禧形容,在這條「堅持真理」的道路上並不感到孤單,皆因無論是教育界同業還是國家都支持,而且深信港專絕大多數學生都足夠「成熟」。
文:郭延桐
政治入侵校園情況嚴重,單看最近各大專院校畢業禮的混亂衝突情況,便可知一二。可是,堅持敢言的校長又有幾個?發生在兩年前香港專業進修學校畢業典禮上的一幕,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當時畢業禮奏放國歌,要求學生肅立,有兩名應屆畢業生違規公然坐下,結果被逐離場,兩名畢業生大聲質問校長,聲稱在播放國歌時安靜坐下,為何要被逐出門外?陳卓禧即時反問:「你希望學校尊重你們的見解,為何你們不能尊重學校的立場?」
「港專作為一所愛國愛港的學校,必定高舉愛國旗幟,沒有任何妥協餘地。如果連這樣都不知道,那就是你們選錯了學校!」港專校長陳卓禧義正辭嚴,訓斥不尊重國歌的畢業生,瞬即在網絡「爆紅」。
年輕人只從個人觀點感受出發
陳卓禧認為,現時年輕人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純粹從自己個人感受,或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不理會其他人想法。」他認為,學生最起碼要懂得尊重。他解釋,畢業典禮涉及到一個畢業後即將邁入社會工作,或者繼續進修的人,校方有責任教導他們:「第一,要懂得尊重場面;第二,要懂得尊重其他人。更加重要的是,要對國家的代表性歌曲,和有關的國旗和國徽的尊重。」
社會流行口是心非掩飾企圖
對於學生是否做到真正的「尊重」,陳卓禧認為判斷的標準是學生是否做到言行一致。他解釋,有學生辯解說「我沒有不尊重啊!」、「我坐低不代表我不尊重!」、「我沒有垂下雙手不代表我不尊重」。陳卓禧認為,這只是「用一些藉口掩飾自己真實企圖」的行為。
他觀察到,當下年輕人不但存在從個人感受出發的問題,還有口是心非的問題。他形容:「特別近幾年裏面,社會上很流行一種似是而非,用一些藉口去掩飾自己真正企圖的做法。這種口是心非的做法,我覺得是不對的。」他強調校方着重的是,學生心與口統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慶幸九成學生都比較「成熟」
在這條「堅持真理」的道路上,陳卓禧並不孤單,他說大專院校還有其他校長都是「堅持真理」之人。陳卓禧表示:「我對港專的同學有充分信心,我對港專的同事亦有充分信心。」反修例風暴持續多月未平,校長樂於與同學會面了解情況並互相溝通:「都會面四次了,每個月一次;七月一次、八月一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
陳卓禧總體觀感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是「成熟」的:「我和同學傾談過幾次,他們從來無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我們絕大多數同學,雖然有不同看法,但他們都覺得不應採取暴力行為,亦很珍惜學校裏面一個比較寧靜的環境。」陳卓禧形容,港專只有少於10%同學屬於比較激動,絕大部分同學雖然有不同看法,但仍然「比較平靜」且「成熟」。
幕後推手利用校園招慕新力軍
陳卓禧形容,目前整體來說:「整個風波處於一個退潮階段,然而背後的推手,他們為了能夠保持這個態勢,讓局勢不會那麼快退潮,他們希望在校園裏面,能夠有更多新力軍加入,所以看到他們大力在校園內推動和搞很多不同類型的抗爭。」
陳卓禧認為,這種情況對於年輕人來說,會陷入一個更危險的局面。他解釋,因為年輕人未必能了解事實全部,如果只接受單方面訊息,也許會產生誤解,兼且性格上又處於反叛期,容易激動:「我看到的趨勢是,一些運動推手企圖在校園內進行更多動員。」然而這對於香港來說,會產生一個非常深遠的壞影響。
政治紛爭源於「一種負面情緒」
陳卓禧解釋,大學是一個「求真理、求知識」的地方:「對政治議題的討論,未必是禁區,但現在大學校園出現的所謂政治紛爭,不是因為政治議題的討論,而是一種負面情緒,一種不是開放、包容;而是封閉、狹隘的情緒,是一種偏見、先入為主的態度,沒有去聆聽和多元角度思考問題。」
他認為,作為大專院校應該要有一種正面、積極的校風。陳卓禧指出:「我覺得現代社會裏面,大多數人都是一個比較負面的情緒,當看到一些不足或不滿的地方,採取的是一種冷嘲熱諷,一種迴避或者事不關己的態度,而不是積極找一些方法去推動改變。」他認為,作為一所高等學府,應該建立一個積極向上、自由開放的空間,一個尋求真理的氛圍,一種正面的校風才是正確的。
對學生「過份溺愛」是種傷害
「我們非常愛護學生,但是我們同時看到,如果溺愛學生的話,這不是一種愛護,而是對他們的一種傷害。」 陳卓禧覺得,如果校方發現學生有不對的地方,沒有及時給予指正的話,他們未來長大之後,所受到的傷害、跌倒後所受到的挫折,會更加大。
陳卓禧認為:「校方應該從小培養他們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等他們走上一條正路。用恰當的方式跟他們講清楚,是非要分清楚,這才是比較徹底和有深度的,對每個學生真正的愛護。」
家長忽略教育孩子是非價值
陳卓禧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對小孩的教育也十分重要。他說,現在香港大都是以小家庭為主,兄弟姐妹不多,家境也優越,年輕人從小到大,需要顧忌自己以外的因素都比較少,養成一種「比較自我」的性格,而香港又比較受到西方因素影響,家長會比較讓小孩自由發展。他指出:「對於現今年輕人的成長,家長重點是讓孩子自由發展,反而有些比較重要的,例如是非、價值等等,都沒有在適當時候進行教導,過分偏重了他的自由發展,而忽略了教化的功能。」
國家沒有放棄香港年輕人
最近很多人都在熱議一個問題,國家是否放棄香港這一代年輕人?陳校長早前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70周年國慶遊行,他有自己的看法:「在國慶遊行的時候,我在一國兩制的花車上面,見到路上的市民,或者參與一起遊行的年輕人,他們都是很關注香港,亦都很珍惜香港,很期望香港有一個好的發展,所以我覺得香港年輕人如果能夠有機會感受到這種氣氛,我相信對他們有更大的推動力。」
他又形容,國家是珍惜香港的年輕人:「一個社會的將來就是建基於我們的年輕人,這是一個期望亦是一個現實,一定要培育好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是毫無選擇的。」
年輕人的未來發展在大灣區
陳卓禧相信,對於香港未來發展,年輕人的出路,大灣區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可惜的是,對香港很多年輕人來說,大灣區只是一個「模糊概念」,甚至覺得與自己沒有甚麼關係,陳校長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大灣區可以是香港年輕人創業,開展人生事業和圓夢的地方。這要通過一些成功的例子來提起他們的興趣,例如是他們身邊的同學、鄰居的孩子,讓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理解和體會。」
社會氣氛以往比現在正面
很多人看到陳校長現在的成功,可是沒有看到背後的心酸和努力。陳校長的成長經歷迂迴曲折,早年因為家境清貧,身為長子的他,即使成績不俗,但為幫補家計,中學畢業後即投身社會,二十多歲才重拾書本參加中五會考,再考上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他從事新聞行業;直至九七年,陳校長投身教育界,最後接任了港專校長一職。
陳校長說:「我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都有種逆境求生的意志,當時社會氣氛沒有現在這麼負面,各種支援年輕人的措施也不存在,但大家從來不會感覺自己甚麼都沒有,沒有希望。反而更多人覺得,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考慮的是如何在這個環境裏面生存得更好,是正面的氣氛。」
他指出,現在很多媒體所報道的、所渲染的都是一些負面情緒,而且只對見到的不足或不好的地方,提出指摘批評:「久而久之,社會形成一種看不到出路,只看到問題的氣氛。」
無懼清清楚楚表達自己意圖
「我覺得一個真正有理想,無論是人和立場,是不應該閃閃縮縮,去遮掩自己的真實理念和自己的意圖,反而我們鼓勵他光明正大,清清楚楚表達自己的意圖。」陳校長這樣教導學生,自己也身體力行這句說話。
在表達立場上,陳校長一直「光明正大」、「清清楚楚」,校方一直有安排學校與內地的交流活動,亦從來「無停過」。被問及是否害怕遭到衝擊的時候,陳校長說:「我覺得這沒有甚麽值得害怕的地方。」他又形容:「只要堅持真理,你如果是堅信的話,我不覺得有甚麼值得害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