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自導自演人生下半場 高志森愛江山不愛美人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業黃金時代。高志森導演當時憑着《開心鬼》、《富貴逼人》、《雞同鴨講》、《92家有喜事》等至今仍讓人耳熟能詳的喜劇,奠定影圈地位。

18歲入麗的電視從編劇,至今已61歲的高志森說,隨着昔日好友黃霑、開心果沈殿霞相繼離去,給了他很深影響,他估計自己已進入了人生倒數期。然而這個倒數期不但沒有令他悲觀,反而令他更想捉緊電影夢:「我一生要拍50部電影,現在拍了40部,還有10部未拍。」

今年年頭傳出他與著名舞台劇演員焦媛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忘年戀,高志森形容二人目前關係冰封,但仍稱讚她:「雙腳踩在舞台上的敬畏感,我看不到香港當下有人可以與她匹敵。」

文:郭延桐 圖:黃冠華

高志森導演拍過很多經典喜劇。
高志森導演拍過很多經典喜劇。

素有電影笑匠、萬能橋王之稱的高志森,曾執導多部賣座華語喜劇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家有喜事》、《花田囍事》、《大富之家》、《富貴逼人》、《豪門夜宴》、《水滸笑傳》、《洪福齊天》、《合家歡》……10隻手指頭都數不完。

風光無限的背後,高志森是香港典型基層家庭出身:「當時屋企住坪石邨,爸爸行船,媽媽車衫。兩個妹妹讀書比我好,在屋企做大的有一個責任感,應該快點出去賺錢。」入麗的前他只是一個中學畢業生,基本上連會考都沒有考,已經在廣播道上班。

人生目標不追求大富大貴

高志森今年積極進軍內地市場
高志森今年積極進軍內地市場

1977年,高志森適逢其會,在香港喜劇電影剛起飛時入行,他的人生經歷了香港電影業的蓬勃與沒落。高志森說,香港喜劇起飛是由七十年代許冠文《雙星報喜》開始,當時是受到英國著名喜劇演員Benny Hill的《不文山鬼馬表演》(The Benny Hill Show)影響,體現了香港喜劇「中西兩種元素混合體」的特色。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業迎來黃金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周星馳等巨星的冒起。

1984年,高志森25歲,他在這一年結婚,也執導了自己的處女作《開心鬼》,現任警務處處長鄧炳強當時都有份參與演出。

「其實我第一日入行,直到我拍《開心鬼》,我答應過自己,一生之中要有50齣我導演的電影,這是我的人生目標。我不求大富大貴,我追求的跟大富大貴完全沒有關係。」

期望有能力拍電影到76歲

多年來高志森創作出多套經典舞台劇
多年來高志森創作出多套經典舞台劇

今年61歲的高志森,期望有能力拍電影拍到76歲。導演其實屬於強大的精神和體力勞動工作,會否擔心到人生七十致事之年,執起導演筒時已經力不從心?高志森這樣說:「因為我有三個最心儀的大師,都是76歲時拍出他們一生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日本大師黑澤明76歲時拍戰爭片《亂》、英國電影大師大衞連(David Lean)76歲拍《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英國懸疑電影大師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拍《大巧局》(Family Plot)時,亦是76歲。」

「如果我拍的50部電影裏面,其中有3至5部,最後能夠達到一個『效果』,我想這就是我人生所追求的目標。」高志森追求的究竟是怎樣一個「效果」?原來他希望在自己離開人世二、三十年之後,兩個女兒去拜祭他時,會告訴他還有人記得爸爸的電影,他的電影對年輕一代還有價值,他的人生就滿足了。

未來10部電影仍拍喜劇

高志森讚張國榮在《家有喜事》的演出很好
高志森讚張國榮在《家有喜事》的演出很好

聲言一生要拍50部電影,至今拍了40部,如果現在要高志森作一個小總結,他認為拍《92家有喜事》時最開心。

「拍喜劇的過程就好像給觀眾撒香水,撒的過程自己也會沾染上一點,所以很享受拍攝過程。」高志森憶述當年拍攝《家有喜事》時,和演員對台詞,示範動作給演員看,然後又叫他們即場加表情,整個過程非常開心。讓他最難忘的一幕,是當時張國榮由廚房走出客廳,擺弄歪了的毛巾時,自己加了個娘娘腔的動作表情,讓整件事變得生動起來。

「演員的反饋,讓我也沾染了快樂,就是這個道理。」

高志森的未來10部電影,仍然會拍喜劇,因為他想帶給觀眾歡樂。他記得曾經很多留學生跟他說:「高導演,多謝你套《家有喜事》,這是我苦悶的外國寄宿生活時的解救品;是人生苦悶低谷時的唯一歡笑。」這令高志森更加堅信喜劇對心靈的治癒功能。

按樓為拍戲無懼傾家蕩產

高志森執導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紅極一時
高志森執導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紅極一時

受訪期間,高志森多次提及黃霑這位香港「大才子」對他的評價:「黃霑先生對我說:『你高志森最厲害就是做個將軍,帶兵出去拍片打仗。』他說這句話時在九十年代初,到現在幾十年過去,再回看我一生,我發現自己真的是帶兵打仗的人。」不過,高志森自認並非長勝將軍,他有戰勝過。亦有戰敗過。

「我沒有長勝,是因為我堅持要創新。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不會鋪鋪都贏。」1994年他拍電影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當時就遇到重重困難。在主流商業片角度來看,當時關於女性、懷舊、歌舞的題材,兼且用舞台劇演員主演的電影,都會「死直」,即不會賣座。

「當時我按了層樓給銀行,墊支200幾萬,想拍的只是六個字:『世情變人情在』。」幸好電影最終意外賣座,票房高收2,300萬,他可以將層樓贖回來。

「我事業上有一個很大挫折,就是1998年的舞台劇《梁祝》。當時心頭很高,寄望很大,投資了500至600萬。杜國威的劇本以一個全新角度去詮釋《梁祝》,在他筆下梁山伯是一個男同性戀者,直至他見到祝英台是女的,馬上吐血而亡。」高志森說這場仗輸得一塌糊塗:「票房不好,當時虧損了200萬以上,我間公司幾乎要倒閉。」在公司面臨嚴重財赤之際,幸好1999年陳寶珠主演的舞台劇《劍雪浮生》演足100場,票房大收,才幫助公司度過了最艱難時刻。

香港未來電影市場在國內

高志森在銀川拍紀錄片。
高志森在銀川拍紀錄片。

隨着張國榮、梅艷芳等一代巨星殞落,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視、歌壇的黃金時期過去。很多人從此感到失落,甚至無法適應。高志森慨嘆,以往港人沒有那麼多娛樂,電影製作可以收回成本,但今時已經不同往日:「現時能夠在香港收回成本的電影,一年沒有一套。不過,中國電影市場夠大,有足夠可能令我們的作品收回成本。」

香港電影要迎來第二春,高志森認為大家要適應未來電影市場在國內的事實:「一個國家一年可以拍多過1,000部電影,代表空間很大。電影市場未來要以內地為主,我們香港所有經驗、所有理念,都要消化成為中國電影一部分。如果我們足夠厲害,可以成為旗幟鮮明的一種風格,成為有香港電影風格的中國電影。」高志森近年積極進軍內地市場,由他執導紀念梅艷芳的電影《梅艷芳菲》,今年會在內地推出。

工作與感情難兩全其美

高志森最近忙於籌備12月首演的音樂劇《大月薰與孫中山》,舊愛焦媛亦有份參與演出。
高志森最近忙於籌備12月首演的音樂劇《大月薰與孫中山》,舊愛焦媛亦有份參與演出。

高志森最近忙於籌備12月首演的音樂劇《大月薰與孫中山》,舊愛焦媛亦有份參與演出。高志森說,他和焦媛二人的關係,已從戀人變成工作拍檔。難道高志森要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自導自演一齣「只愛江山不愛美人」的經典劇目?

「很不幸地,我告訴你,我一生中曾被一定數量的女性,問過一個相同的問題:『我和你相處或者交往了一段很長時間,但我感覺不到幸福感在哪?』有些女性會明白你是一個很喜歡工作,很喜歡拍戲,(事業上)會花很多時間的人,你腦袋中總是想着電影的事,跟你一起相處不是不開心,但時間長了,她們會覺得你好像不見了人,或者你的心不在她那裏。」

在高志森看來,女人對於幸福感的定義,是男人全身心都Focus在她那裏,然而對於工作狂的他來說,永遠難以兩全其美。

離婚後開始懷疑婚姻制度

高志森形容和焦媛二人目前關係冰封,但仍非常欣賞她。
高志森形容和焦媛二人目前關係冰封,但仍非常欣賞她。

對於一個43歲的女人而言,幸福感是否來自於一段婚姻?

「可能是。」

有沒有想過再結婚?

「我沒有。」

高志森解釋:「我離過婚,離婚的時候不開心。更加重要的是,我已經有兩個女兒,我又不打算再生養小朋友。我兩個女都過30歲了,大女做醫生,細女在英國做音樂。今次《大月薰與孫中山》的音樂部分就是她做的,我覺得她做得很好。我心裏面沒有想再要多個小朋友,亦不想為結婚而結婚。」

在人生的下半場,高志森有女萬事足。有人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高志森對此深表讚同。然而,對於兩個女兒,他還是有點遺憾:「她們在夏威夷長大,我沒有貼身和她們一起成長。」

高志森25歲時曾經有過一段婚姻,40歲離婚,育有兩名女兒。高志森認為,當時因為工作關係,兩夫婦長期分隔兩地,是離婚主因。當年高志森本來打算舉家遷往夏威夷定居,但香港上演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空前成功,於是他為了工作,開始香港夏威夷兩邊走。

「兩邊走很累,真的很痛苦,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沒有幾年就離婚了。」可能是由於這份痛苦,離婚後高志森開始懷疑婚姻制度。

欣賞焦媛舞台上百分百投入

導演高志森(中)當年與Beyond合影。
導演高志森(中)當年與Beyond合影。

1995年高志森創辦「春天舞台製作有限公司」,翌年(1996年)由他執導、謝君豪主演的舞台劇《南海十三郎》,不但成為春天實驗劇團的經典劇目,同時也是香港戲劇界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後來焦媛參演了「春天」的多部舞台劇,包括《金鎖記》、《窈窕淑女》、《阮玲玉》、《野玫瑰之戀》、《長恨歌》等等 ,二人當時發展成戀人。

高志森與焦媛現時的關係處於冰封狀態,已由戀人轉化為工作夥伴。高志森對此沒有遺憾,他仍然欣賞焦媛對舞台表演的百分百投入:「她(焦媛)對舞台的心是單純的,她雙腳踩在舞台時的敬畏感,我做了四分一世紀舞台,看不到香港當下有其他人可以與她匹敵。」

說到焦媛,高志森毫不掩飾對她的欣賞,甚至說「以能夠將她發揮到極致為榮」:「舞台是一種利用身體語言,就可以征服到最後一排觀眾的表演藝術。張力和節奏,完全靠演員控制,舞台的掌聲一定是給演員。嚴格來說,舞台不屬於導演、編劇,他們的工作只是幫助演員,推他們去全場觀眾拍爛手掌的位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