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表與開支表是技術問題 北部都會區落實有望

特首林鄭月娥的最新《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宏偉規劃,這項鴻圖大計在立法會贏得普遍讚好和支持,但與此同時,亦有多位議員擔心建設時間太長、發展太慢等問題,社會上則對缺乏時間表、開支表,而感到擔心。概括而言,就是認同大方向,但對特區政府能否落實規劃表示懷疑。這些擔心和疑慮並非沒有根據,但是,如果將這件事放在香港已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則會對最終落實「北部都會區」增添信心,因為這項規劃是時勢發展的必然結果,香港需要做的,就是盡快適應時勢轉變,合力推動更好地落實這項規劃。

「北部都會區」規劃,是特區政府首次編製的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也是特區政府首次突破以中環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出南北「雙中心」的發展理念。還有,這次規劃,也打破了過去主導政府思維的「小政府」理念,發揮政府的作用,主動規劃,引導經濟、民生發展。因此,這一鴻圖大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難怪有立法會議員稱讚「有血、有肉、有感情」,總體上得到不少稱讚、認同和支持。

但是,這份規劃藍圖橫跨20年發展,又沒有時間表、開支表,如何確保落實?落實的過程會否太長、太慢?這些都是立法會議員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平情而論,社會產生這些疑問不是沒有根據的。以特區政府過往的表現,不論是修建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沙中線這類基建工程,還是發展洪水橋、古洞等新發展區,動輒十多二十年,而且過程中多有波折,一再超支。而數碼港、中藥港等大計,則出現變質變味的情況。「北部都會區」比這些工程規模大得多,難度和資金需求都更大,如果特區政府仍然依照過去的模式推動落實,很難讓市民和社會各界有足夠的信心。

不過,如果將這項鴻圖大計放到香港社會已出現根本性變化,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來看,就會對最終落實這項計劃有更大的信心。正如林鄭月娥昨日(7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被問及為何上任之初不提出這項規劃時所回應的那樣,她之所以敢於提出這計劃,就是看到政治環境有了根本性轉變,出現了好勢頭。當年高鐵「一地兩檢」立法工作困難重重,差不多「搞到社會動亂」,但最近不知不覺,立法會就通過皇崗口岸「一地兩檢」。

《國安法》的落實,清掃了反中亂港勢力對特區政府施政的干擾破壞,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保障行政主導,令政府可以凝神聚力發展經濟民生,令特區政府有條件由畏懼不前轉變為敢想敢做。有了這樣的轉變,只要特首及特區政府有決心,堅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相信沒有辦不成的事。
相信仍然會有一些市民,仍會擔心特區政府會否繼續受到固有的官僚體制,懶政、畏難等慣性弊端所影響,也擔心政府施政仍將受到利益集團的干擾,以致好的政策在落實階段走樣、變形。但是,在新的政治環境之下,中央及香港特區社會各界,都將對特區政府進行有效的督促和鞭策,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走出來,落實好受市民支持的政策措施。

今年4月,當社會上出現呼聲,反對在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影響港深合作之時,特首及特區政府仍然拒絕接受社會的意見,但短短幾個月就出現180度的大逆轉,不僅超級殯葬城已不再提,還推出「北部都會區」的鴻圖大計,這樣的轉變恐怕也是社會各界始料不及的。而這又帶出另一個更大的背景,發展新界北,推動港深合作,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已是大勢所趨,歷史發展的必然。

大灣區規劃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的國家發展大戰略,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是中央一再強調的政策方向。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拓展了更寬闊的發展空間,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央已推出多項政策措施深化和提高香港與深圳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的強有力支持之下,發展「北部都會區」已是順勢而為的構想,各方面條件俱備,必能達到水到渠成之效,所以,市民應該對此有信心。

「北部都會區」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利港利民的好政策,市民應齊心一意,支持和推動落實好這一鴻圖大計,只要目標明確,剩下來的,不論是時間表還是開支表,都只是技術問題,都可以解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