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小事》(十)香港東區區議員陳凱榮:社區工作不是打份工 而是志願

從一個在基層家庭成長的少年,到走上社區服務的道路,在香港東區區議員陳凱榮心裏,始終覺得社區工作更像是一個志願,而不僅僅是「打份工」。從社交平台帳號裡、辦事處還是社區間,總能看到陳凱榮似乎不知疲倦、熱情飽滿的身影:走街串門地家訪,掛八號風球、黑雨警告時的社區堅守;熬夜趕一份諮詢報告熬出的黑眼圈,以及各界的活動……「想為社會做多些事情。只要街坊有需要,我都願意跟進。」

啟蒙之緣:從「師生」到「同僚」

從小到大,港島東區給陳凱榮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在這裡,有他尋找「向上」之路的啟蒙者。陳凱榮童年時期就住在東區筲箕灣的一個基層家庭,從小就跟著一些公益團體去做義工。「因為那時候沒什麼特別的娛樂,家裡也沒閒錢讓我去旅行,所以放假時沒什麼事做,就跟著一些社工哥哥去探望長者、做做義工。」

陳凱榮告訴記者,在那段時期,中學老師洪連杉成為引導他參與社區服務的啟蒙人。後來,陳凱榮才知道原來洪連杉同時還是一位區議員,很受人尊重。「洪老師很勤奮,很少人能夠將當老師和區議員這兩件同樣不輕鬆、忙碌的工作兼顧的那麼好。我想他能夠做到的原因就在於他真的騰出很多私人時間去做社區的服務,他的精神感染到了我,也讓我開始覺得社區服務不應該是一份打工心態的工作。」

洪連杉對他這位學生的成長也是感慨萬分,他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凱榮絕對是一個很有心、有能力、有抱負的年輕人,希望他能夠繼續保持初心,我對他充滿期待。」曾經的「師傅領進門」,到如今的「共同修行」,師生、摯友、同僚多重身份交織,成就了陳凱榮與洪連昌二人之間的奇妙緣分。

創新傳承:站在巨人肩膀

區區小事(十)陳凱榮
區區小事(十)陳凱榮

與師生傳承一樣,政團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一代的交接棒。作為香港民建聯的新生代代表,陳凱榮有自己的一番的視角。我們去做社區服務,絕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很多民建聯的前輩傳授給我們很多扎實服務地區的經驗。這些「法寶」讓我們在地區收穫更多的支援度。不過,作為新生代的陳凱榮會將一些青年人的想法和科技的元素融入到社區服務中。比如,以前他曾開過小朋友暑期學習班,自己當老師去教孩子們中文,反響非常好,那些年輕人、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後來都成為了義工,經常陪著一起去做義工服務。陳凱榮介紹說,此外他還會創新宣傳方式,比如製作新型海報、拍攝短片小視頻等方式,讓街坊感受到新一代區議員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從而產生「不妨和陳議員接觸一下」的想法。

注重實務:建言提升長者醫療支援

陳凱榮服務的港島東區,也是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片區,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各項計畫,為長者提供多種社會服務及福利,包括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以及長者經濟援助等等。民間非政府機構亦設有各種支援服務,確保長者能各取所需。不過,總結了多年的實務社區工作,陳凱榮發現長者需求仍然有現實的空缺有待填補,政府的醫療支援政策亟需更加完善。

「現在有些長者,我覺得長者面對的問題,很多時候他們的精神上的壓力是會多一點的。找我們議員辦事處去求助的一些長者,和他們的下一代相處得並不算太好。對這樣一批求助的長者,作為議員辦事處或者政府,可以如何給他們足夠的情緒支援?我想這個可能比起經濟支援更能幫助到長者們。」陳凱榮說,今年上半年至少接到有20至30宗類似的案宗,他安排了義務律師團隊為求助者們提供一些專業的意見。此外,陳凱榮認為政府在醫療方面應該有更多的支援政策,他見過許多長者可能膝蓋、眼睛不舒服,如果讓其到公立醫院排隊做手術,可能要排隊輪候五年、十年。本身不算太嚴重的病因為拖了五年,越來越惡化,從本可以治好的病變成最後要坐輪椅。「這樣的案例我們見得太多了,公立醫院排太久的話, 政府資助你去私家醫院那裡接受治療之後,政府一次性給出一筆津貼,讓你可以早一點去解決病痛。我覺得政府在這方面可以做多一點,可以多納入一些疾病的資助。」陳凱榮說。

任期展望:讓長者更安心、年輕人更成才

在社區日常中,陳凱榮無論對誰都是滿面春風,態度非常親切。街坊們眼裡的陳凱榮個區議員,就是一位非常熱情、努力地去幫助他人的年輕人。我接觸他這麼久,我知道他的為人,人們的眼光是很雪亮,一看到這個人是做不做得事,或者「得個講字」。他(陳凱榮)真真正正是做到事的。街坊劉先生告訴記者。

陳凱榮的助理傅順芳,和陳凱榮共事已經好幾個年頭了,她評價陳凱榮做人很得街坊的心意,「我們上到八十歲,下到八歲的街坊個個都對他很喜歡。街坊都比較愛惜他,老人家見到他就當他是自己的孫子。」談起任期目標,陳凱榮除了繼續服務好街坊長者之外,他還希望在轄區的公屋、屋邨附近可以多建一些青年中心,搭建起幫助年輕人成長的平臺,「讓每個孩子無論出身,都能擁有成才的可能。」

(文章視頻來源: 羊城晚報香港記者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