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促請財政預算案 減財赤 度時艱 提振經濟惠民生

昨日大年初七,2025年2月4日,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名譽會長、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主席、黃大仙區議員梁騰丰,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社會事務主任、黃大仙區議員雷啟蓮聯同一眾黃大仙區議員李東江、陳英、楊諾軒、馮健樂,前往政府總部遞交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對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是次意見書整合黃大仙各界多方意見,以「減財赤 度時艱 提振經濟惠民生」爲主題,期望政府進一步推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和項目,以提升本港營商環境、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但同時希望政府維持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對於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本會關注重點如下:

1. 深化「無處不旅遊」概念

旅遊業自70年代開始一直是香港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既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使香港揚名於國際。本會建議以特區政府地區角度出發,打造18區地區旅遊IP,深入發掘、建設地區吉祥物形象,推動吉祥物經濟。其次,香港民間蘊含很多年代及歷史舊物,事實上,香港應該擁有一個屬於香港、屬於大家、屬於世界各地遊客的懷舊物品展覽館,由香港擁有香港舊物,應該代代傳承,並且免費讓所有人參觀。

香港有很多舊區面臨重建,包括彩虹邨,當中很多舊物極具收藏及展覽價值,而彩虹邨的彩色外牆,近兩年更成為內地旅客與網紅必到的打咭之地,預料彩虹邨進入重建期之後,各地湧來的旅客將會絡驛不斷。因此,我們希望能更有系統收集物件,在重建的新彩虹邨設立展館收藏及展出,讓彩虹邨居民及各界市民,一起集結香港舊物,一方面讓舊物留給香港,另方面透過發起公開收集及展出舊物,讓各界團結一心,一起激活香港旅遊,以貫徹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的重要理念。

2. 進一步推動盛事經濟

特區政府施近年致力打造「盛事經濟」,全方位推動包括文化藝術、體育、經濟金融和貿易展覽等不同主題和內容的大型活動在港舉辦,為本港帶來可觀的消費額和經濟價值。盛事活動將有利於本港成為大灣區乃至亞洲大型活動樞紐,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功能;盛事亦有助於推動本地不同業界,為服務供應商或其他產業帶來更多商機。適逢啟德體育園落成,能夠滿足更加大型的活動要求。

本會建議特區政府引入更多演唱會、賽事及大型活動,配合來年全國運動會的熱潮,推動運動會經濟,打造園區「香港主場」形象,並藉此聯動九龍城、黃大仙等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以此挖掘更多文化經濟價值。尤其2025年正值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廣東、香港和澳門舉行,全國各地的頂尖運動員將會雲集粵港澳三地,競逐各項賽事的殊榮。

除國際盛事之外,地區盛事節慶同樣具有強大的經濟效應。豐富的地區盛事對地區經濟、就業有顯著影響。如藉著全國運動會的東風,各地區亦能舉辦地區運動,以商業化模式運作,吸引本地居民參與,提振居民消費信心,並增進在港消費。

3. 推進土地、基建項目

基礎建設工程對本港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本地基建是確保市民所需,跨境項目亦有助鞏固香港及内地的緊密合作,進一步促成經濟交流及競爭力,且大型基建項目帶來的大量就業崗位及本地生產總值的提升對經濟利大於弊。

現時本港財政面臨一定挑戰,需審慎處理公共財政,但北部都會區發展不能拖慢,未來的基建開支不會減省。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未來十餘年,新公共屋邨、設施,北環綫,北都公路將繼續為發展重點。

本會建議增售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的零售部分。於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曾提及計劃在未來數年,每年發債九百五十億至一千三百五十億元,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基建項目。特區政府亦在去年發行基建債券中的零售部分,約200億元的額度。為了讓更多市民可以參與計劃,本會建議增加零售部分至400億元舒緩財政壓力。

4. 檢視優惠乘車計劃 促巴士公司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兩元乘車優惠計劃成功鼓勵長者、殘障人士走進社區,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計劃涉及的公帑亦急速攀升,由2019-20年度約12億8千萬元升至2023-24年度約40億元,雖然對財政造成一定負擔,但也直接證明了這項計劃受到普羅市民的歡迎。作為負責任及有長遠目光的政府,應該明白「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婦孺老弱」的道理;近期兩元乘車計劃的檢討引起熱議,本會強調計劃需要檢討,但不能犠牲對弱勢社群的照顧。

據了解,現時約有530條(約八成)專營巴士路線設有分段收費,但「兩蚊車」受惠長者是否會去拍卡全憑自覺,使「長車短搭」現象普遍存在。以極端個案爲例,「E」字機場巴士普遍收費為12.4-24.8元左右,在優惠計劃下,若長者以機場巴士作爲短途出行方式,巴士公司便多收了10.4-22.8元的車費。巴士作爲市民出行的必要交通工具,巴士公司須負有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尤其現今特區政府面臨財赤困境,不必要的浪費更應杜絕,「長車短搭」的額外支出理應避免。為有效繼續保障市民權益及減輕特區政府財政負擔。

本會建議政府督促巴士公司改進現有收費模式,進一步推行「分段收費」,並加大宣傳「落車拍卡」,更可考慮於車長前拍卡機先收取正常車資,而後再拍一次以發還優惠車資,以減少政府額外的支出。

5. 控制經常開支

面對財赤困境,特區政府應以身作則,與民同舟共濟。參考特區政府資料,公務員薪面酬開支總額,由2022-23年度的1491億元,升至2023-24年度的1562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亦由21.61%上升至25.98%。上述資料雖未包括2024-25年度的最新資料,但管中窺豹,近幾年上漲的公務員薪酬,已成爲不小的負擔,2023-24年度薪酬支出佔政府經常開支更是超過了四分之一,現時本港經濟維持低走,政府收入還遠不如預期,暫時凍結公務員加薪,可謂勢在必行,旨在控制政府開支,舒緩赤字幅度。長遠而言,本會建議政府應逐步檢討整體架構,同時積極應用科技提升行政工作效率,精簡冗餘職位,以應對財赤現狀和社會需求。

社福、教育和醫療佔政府經常開支最大部分,但涉及民生福祉,本會建議政府應當審慎應對三項支出的增長。為不同政策目標,政府設立不同的資助計劃及基金以支援社福、教育和醫療業界發展,然基金佔政府資產和賬目龐大。本會建議政府應加強審視政府基金的運作和成本效益,研究精簡或合併部分規模細小的基金的可能性,以削減冗餘管理人員和閒置資金;並檢討部分基金是否貼合社會發展需求、基金回報是否符合期望。

其他建議

除了開源節流的建議外,本會亦整合了向黃大仙區各界徵集對財政預算案在幾個政策層面的意見,期望政府增撥資源,以應社會福祉之急需:
(1) 設立兒童醫券計劃;
(2) 盡快為黃大仙區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
(3) 為黃大仙區增加公立牙科服務;
(4) 在黃大仙區增設專科門診,縮短市民輪候時間;
(5) 增加公營安老院舍的興建,以提供更多安老宿位;
(6) 放寬照顧者津貼申領資格,針對不同照顧程度及對象的照顧者提供不同程度的經濟支援;
(7) 關注照顧者心理健康,投放資源於社區建立照顧者支援網絡,建立照顧者社會資本
支援已婚女性重投勞動市場,持續增設幼兒中心,釋放婦女勞動力。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4年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方針,展現了求變的魄力,香港經濟發展亦是如此,亟需求變與改革。對外而言,香港正面對持續不明朗的外圍環境,多變的國際形勢;對内而言,特區政府遭遇連年財政赤字,經濟處於極需提振的階段。是次年度財政預算需大膽「開源」、謹慎「節流」,加快大型、交通基建落實,檢討現有公帑是否合理使用等,持續加强本港與内地交通更聯係,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促請財政預算案 減財赤 度時艱 提振經濟惠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