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晚19點30分,『戲從溫州來』2024南戲經典文化走進香港專場演出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熱鬧開演。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溫州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汪馳主禮活動並致辭,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詹洪良,香港溫州同鄉會、香港溫州工商會陳瑛,深圳溫州商會會長沙勝昔等均到場支持。
2024年12月19日晚19點30分,『戲從溫州來』2024南戲經典文化走進香港專場演出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熱鬧開演。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溫州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汪馳主禮活動並致辭,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詹洪良,香港溫州同鄉會、香港溫州工商會陳瑛,深圳溫州商會會長沙勝昔等均到場支持。
本次『戲從溫州來』走進香港專場由香港溫州同鄉會、香港溫州工商會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主辦,共演出兩個曲目,分別是經典永嘉昆曲《張協狀元》與結合了甌劇的實驗戲劇《青紅皂白》,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週年享繁榮齊迎新』溫籍粵港澳社團迎新系列活動的第一場。
『戲從溫州來』是溫州近年來傾力打造的南戲文化品牌,此次來港目的是將源於溫州的南戲帶到香港,能讓本地市民與理大師生近距離領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瞭解『百戲之祖是南戲、南戲故里在溫州』這一理念,為此,兩個節目的主創團隊代表永嘉昆劇團業務副團長、張協扮演者馮誠彥與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青紅皂白》導演葉璽道出當中的內涵。
《張協狀元》是南戲早期的劇本,由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時期,溫州九山書會裏的才人創作,曾被現代史學界譽為「中國第一戲」和「戲曲活化石」。1992年,中國戲曲學院于少非邀請二十多位中國戲曲界著名專家學者和數名國內一流戲曲表演藝術家共同努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南宋戲文《張協狀元》。
演出版本有突破性的反覆運算
永嘉昆劇團業務副團長、張協扮演者馮誠彥說,如果說以1992年於少非在中國戲曲學院所排的《張協狀元》作背景的話,那就要從《張協狀元》的演出情況說起。因為年代久遠,不管是南戲的劇本還是表演,都沒有流傳下來。1920年,中國著名學者葉恭綽在英國倫敦古玩肆中發現了《張協狀元》的劇本,通過這個劇本,人們才可以相對完整地瞭解到南戲的演出形態。1992年,當時的中國戲曲學院講師、畫家於少非策劃、導演的這一版是一個實驗劇,重在對演劇樣式的恢復。龔和德在當年的11月21日的《文藝報》上稱它為「臆想性復原演出」,缺少南戲的「南方情調」。因為這個戲是高校裏的實驗作品,並未考慮走市場,演出場次也不多。
他說,永嘉昆劇版的《張協狀元》是2000年為了參加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排演的。溫州的知名編劇張烈遵循「立主腦,減頭緒」的編劇原則,將整個故事縮減成2個小時的版本,原本的37個人物也只保留了12個;而導演謝平安在舞臺演出時又讓6個演員演了12個角色,演出之餘也讓他們出戲評論,改造舞臺道具等,無論時空轉換、角色兼演、人物互代,均須由演員的表演來完成,以十分古樸的方式再現了南戲初始階段的演出舞臺面貌,體現了虛實相生、形神兼備、不刻意掩飾戲劇假定性的中國美學原則。
演出經典曲目的困難和優勢
馮誠彥指出,昆劇界經典劇目一般都會想到《牡丹亭》和《長生殿》等經過兩三百年演出錘煉、深入人心的劇目。但是南戲形態的《張協狀元》早早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一直到上個世界90年代才開始重新被搬上舞台,它在首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首演便獲得了「優秀劇目獎」,隨後便獲得「中國曹禺劇本獎」「中國戲曲學會獎」「文華新劇目獎」等一系列國家級大獎。前年,這個劇目還被浙江省文旅廳列為「浙江省經典保留劇目」,所以說我們永昆的《張協狀元》是一個當代的經典劇目。
要說優勢,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從劣勢轉化出來的優勢。馮誠彥說,2000年時,永嘉昆劇團還沒有恢復,當時只有一個剛剛成立的永嘉昆劇傳習所,人員不足,立足於這樣的實際情況,劇團才用南戲的樣特別想表達的東西,第一點,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是中國戲曲的搖籃,由最古老的劇種昆劇來演出來的最古老的南戲,是想要表達給香港的觀眾第一點。第二點,當年導演謝平安老師在排戲時說過,他有兩個指導思想,其中一個就是要保持永昆的特色,如果我們和上昆、浙昆、蘇昆一樣,那南戲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永昆的表演上有著濃厚的草根特點,音樂上也有「九搭頭」這樣的作曲手法,和香港觀眾過去常常看的上昆、蘇昆、浙昆有著風味區別,劇團想讓觀眾看到的就是永嘉昆劇的溫州風味。
第三點想要表達的是,他說,前幾次劇團來香港演出的都是最早版的《張協狀元》,當時的表演老師們大多因為年事已高,退居二線,現在站在舞臺上的是永昆這些年的中堅力量,他們也想讓香港觀眾看看我們永昆現在的面貌。南戲時的《張協狀元》是大團圓的,對當下的年輕觀眾來說,按張協的負心行為(不僅是負心,而且是刺殺),貧女同他團圓是不可能的,但這是一齣喜劇,不團圓又如何結局?現在,劇本結尾是改成了一條結婚紅布把二人捆在一起,貧女斜著身子避開張協,臉上浮現一種尷尬而又痛苦的表情。這個結尾看似簡單,內蘊卻十分豐富。它在控訴,在封建社會裏,婦女們的意誌與命運是背離的,它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封建社會不合理的畸形狀態。
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馮誠彥說,這是新世紀以來蘇州昆劇院的代表作,經過20年的演出,為昆劇爭取了一大批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讓對不瞭解昆劇的觀眾走近昆劇,並喜歡上昆劇,從這點上來說,青春版《牡丹亭》對昆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說,儘管《張協狀元》和《牡丹亭》都姓昆,但是如果觀眾抱著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來看《張協狀元》,那可能會大吃一驚。《牡丹亭》的表演那麽飄逸、人員那麽眾多,大製作、大排場;《張協狀元》的表演那麽古樸,人員那麽精簡,小製作、小排場。《張協狀元》的樣式看起來是古老的,但其美學理想仍然是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在虛實相生、形神兼備、不刻意掩飾戲劇假定性的中國美學原則上,《牡丹亭》是和《張協狀元》一脈相承。
年輕潮流劇《青紅皂白》
《青紅皂白》則是一個結合時下熱點婚戀話題為了豐富溫州的戲劇市場,補給溫州戲劇樣態而創作出來的一個年輕潮流劇目。此次來香港演出,也是《青紅皂白》第一次走出溫州,它的創作契機及創作過程又怎樣呢?想要表達怎麼樣的主題?《青紅皂白》的導演葉璽說,隨著央視春戲晚令九山書會火出圈再加上「戲從溫州來」的品牌活動走進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三角洲等地,擦亮了溫州「南戲故裏」的金名片,為了豐富溫州的戲劇市場,補給溫州戲劇樣態,他們下屬院團的年輕主創人員就打造出這樣一個年輕時尚的小劇場戲劇。
葉璽說,從無到有,是一個艱難的創作過程,花在前期選題和劇本創作的時間有大半年,可以說幾易其稿才有了我們現在這樣一個《青紅皂白》,今天看到的是2.0版,這是在1.0版演出後,根據觀眾反饋的意見又進行了修改,所以說是由甌劇青年演員和話劇愛好者共同完成的。
他說,創作之初,並沒有主題先行,只是想把現代人的生存狀態,不同年齡的困惑和選擇攤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感悟,這是一個開放性結尾的戲劇。在戲裏,會覺得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因為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只是通過戲劇的形式將生活的碎片和人生的感悟重新排列組合,所以這個戲裏,有你,有我,有我們大家。
甌劇和話劇的磨合
葉璽說,甌劇起源於明末清初,是一個以亂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聲腔的戲曲劇種。在這個戲裏,戲曲演員要演話劇,而話劇演員也要學唱念做打,可以說他們都是跨行當的表演,排練之初,都會有些不適應。戲曲演員平時有鑼鼓給他們規定節奏,而在《青紅皂白》裏,傳統戲之外的表演少了鑼鼓的節奏打點,就要靠演員自己的心理節奏去支撐表演。剛開始,他們的舞臺節奏不是很流暢,表演不是很自然,我作為導演,就一遍一遍地給他們做人物分析,逐句講解每句臺詞背後的意蘊,後來,他們就慢慢地走進了人物,也能理解每句話的潛臺詞,從而成功塑造了每個人物。至於話劇演員,他們的表演男的在戲曲片段的展示,那麼戲曲演員在這些時候就成了小老師,會手把手耐心的教他們,現在呈現出來的算是不錯的。
他說,脫口秀、音樂劇、都是戲劇的一種,在這個戲裏,他們打破所謂脫口秀、音樂劇等概念,一切形式為我所用,你能看到最傳統的戲曲和最時尚地表達,戲裏戲外的情感糾葛,交相呼應,把最深刻的人生命題用一種最娛樂的方式傳遞出來,同時不斷讓觀眾參與其中,常常將演員和角色的人生選擇拋給觀眾,讓觀眾深度參與劇情發展和角色命運走向,從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