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聯合出版集團、九龍青年聯席會議共同舉辦的第三屆「全民國情知識大賽」線下總決賽以及頒獎典禮,12月14日在油麻地多元文化中心舉行。本屆「全民國情知識大賽」圍繞「國慶75周年」主題,結合國家與特區的最新發展,題目涵蓋中國歷史、時事、文化、科技、經濟等多個領域範疇,旨在透過線上知識競賽問答、線下校際比賽的雙重賽事,讓參與者全面深入祖國75年來發展的光輝歷史,掌握國家未來的發展動向。本屆大賽吸引約100間中學以及逾3萬人登記參賽,遊戲總挑戰數達20萬次。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致辭時祝賀本屆決賽的所有得獎者,並鼓勵香港年青一代積極參與國家建設事務,在國際舞台上一同說好中國故事以及香港青年人的故事。同時,他亦鼓勵年青人善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的HKYouth+青年手機應用程式(HKYouth+),因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探索不同的機會和活動。
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致辭時,感謝積極參與是次比賽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們。聯合出版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推廣閱讀和國情知識的普及,每年舉辦學校書展、社區書展超過800場,持續舉辦「閱讀一小時」「行走的圖書館」等公益文化活動,以及「全民國情知識大賽」「全港中小學中華文化普通話比賽」「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全港中小學寫作比賽」「一國兩制知多少中小學知識競賽」等品牌賽事,走進社區、走進校園,幫助年輕一代了解國家發展、厚植家國情懷。他續說,未來期待與社會各界繼續攜手,在社區、在校園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當代中國國情知識,助力青年把握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九龍青年聯席會議現任召集人連洲杰致辭時表示,聯合出版集團與九龍青年聯席會議共同舉辦了是次具有深遠意義的知識大賽,激發更多人去探索、去思考。他強調國情教育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決賽匯聚了初賽中表現最為出色的4所學校的精英團隊,賽場上展現了扎實的知識功底,讓每一位在座的嘉賓均深切感受到了對祖國深厚的理解與真摯的愛,在為個人樹立榜樣的同時,也為全社會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本屆「全民國情知識大賽」以「國慶75周年」為主題展開,內容不局限於政制、法律等基礎層面的專業知識,同時亦加入了內地及香港的時事,以及中國歷史文化等領域的題目,讓參加者既回望過去,又可展望未來,深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所凝聚出的深厚文化底蘊,同時進一步認識近代的中國,幫助香港市民尤其年青一代更加認識、關心祖國,建立獨屬祖國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和「家國情懷」的建設。
大賽於10月1日正式啟動,經過近2個月的網絡問答競賽,初賽於11月30日結束。初賽設有「公開組」、「學界組」2個組別,其中「公開組」設有為大賽期間以最快時間答到100題的前75名參加者頒發的「國情之星」獎;「學界組」則設有實體決賽,在初賽獲得最佳成績的首4間學校將進入12月14日線下決賽,爭奪冠軍、亞軍、季軍、殿軍等各大獎項。
當日「初中組」及「高中組」比賽戰況激烈,透過必答題及搶答題兩個環節,產生了冠、亞,季及殿軍得獎學校。得獎學校如下:
董玉娣中學包辦「初中組」及「高中組」冠軍
學界組分為「初中組」及「高中組」,同學透過必答題及搶答題兩個環節進行比賽,最終產生冠、亞、季及殿軍的得獎學校。其中,「初中組」及「高中組」的冠軍得獎學校均為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參與「初中組」比賽的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學生黎政佑表示,透過今次比賽,學習到多方面的知識,包括中國歷史文化、大型基建及經濟發展,甚至香港的時事。他指,今次比賽與同學花了2至3星期進行備戰,每日會預留2至3小時溫習和進行資料搜集,又認為這次比賽不僅增加對國家和社會的認識,還培養同學關注時事的習慣。
得獎學生:比賽不能「死記硬背」 平時多抽時間留意國家發展
參與「高中組」比賽的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學生邱賢穎指出,與同學花了相當長的時間進行備戰,強調比賽不能單靠「死記硬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他指,平時會抽出時間去了解國家的資料及特區政府的新政策和時事,並會透過網絡、閱讀和參考其他比賽作準備。
至於備戰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麼?他指,備戰期間最難的部分是題目的不確定性。在初賽時,他發現題庫涵蓋中國近年的政治方針、地理,以及香港政府的政策和施政報告等課題,強調與同學準備時需要進行大量資料搜集,並對初賽中曾出現過的題目進行延伸閱讀,直言「這次比賽真的不容易」。
今屆「全民國情知識大賽」線下總決賽暨頒獎典禮邀請了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九龍工作部副部長李文彬,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九龍青年聯席會議現任召集人連洲杰,中國移動 (香港)政企客戶部客戶總監劉晨輝、香港管理學院董事鄭爾聰,港黔青年交流促進會監事長李嘉彥,雲通科技常務副總經理兼總編輯陳正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博士,麗澤中學校長李潔明,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助理校長陳偉文等眾多嘉賓;大賽亦獲得了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香港島校長聯會、九龍地域校長會、新界校長會等單位機構的支持,以及中國移動(香港)、香港管理學院的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