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派糖」非忽略中產 發展好經濟才能改善民生

特首李家超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持續在社會上引發熱烈討議。這份《施政報告》強調發展和民生,不過較大的篇幅落在經濟發展的範疇,涉及民生的政策相比之下少得多,令一部分市民產生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的感覺。而且,民生政策也較多偏重於對基層的扶持,缺乏重磅的支持中產應對生活負擔重,生活質素下降等困難的政策措施,令一部分中產產生近乎完全被忽略的觀感。其實,經濟與民生有很強的關連性,發展好經濟,才能根本地改善民生,不直接向中產階層「派糖」,並非忽略中產,中產階層應從宏觀和長遠的視角,理性審視《施政報告》。

這份《施政報告》共九章,除去前言和結語,第二章是政府治理體系,第三章至第七章都是有關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多元經濟,以及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深化大灣區合作等內容,第八章才涉及惠民生添幸福。

而在第八章,大部分的篇幅落在為基層市民解決住房困難的問題,主要涉及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以「簡樸房」取代「劏房」等方面,其他的民生政策同樣偏重於基層,比如醫療政策偏重於基層醫療,關愛共融社會偏重於對長者、照顧者的支援等,涉及中產階層日常生活的政策較少,只在較窄的層面令中產階層感到受益於政府政策,例如,放寬物業按揭貸款成數上限,以及擴大電動車充電網絡等。

《施政報告》側重於經濟發展,不論是從整體上進行宏觀規劃,還是涉及微觀的某個具體行業的發展規劃,從一般市民的觀感上,都會認為與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較大的距離,比較難引起市民的共鳴。普邏大眾對《施政報告》最大的關注點,自然是民生問題,尤其是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民生政策問題。

而今年的《施政報告》的幾項重點民生政策,主要是扶助基層,在許多中產階層的視角,很容易會認為與自己無關,其中幾項被認為是支持中產的政策,其實並不能令大多數中產階層從中受益,比如,有關放寬物業按揭貸款成數上限的政策,在樓市仍然處於下跌狀態之下,較少中產會選擇在這樣的時機入市,放寬貸款成數,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地產商,而非中產。

又如,《施政報告》中亦推出多項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包括再推「還息不還本」,以及支持中小企數字轉型等,也被視為支援中產的措施。不過,這些政策對中產階層中的大多數,有多大的實質意義,也會令人產生疑問,即使會有一部分中小企從中受惠,恐怕也只能說是中產階層中的一小部分。

《施政報告》中較少直接向中產階層「派糖」的措施,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大多數經濟發達的城市,中產階層都是社會的中堅,是推動經濟、社會向上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堅實力量,香港也不例外。但扶持中產階層發展壯大的主要政策措施,並非是直接向中產階層「派糖」。政府的公帑來自社會,主要由中產階層貢獻,再分給中產可以產生的作用不大,相反,政府如果能用好公帑,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創造更理想的環境,對中產階層的發展會有更大的幫助。

回到這份《施政報告》,今年特首將重點聚焦於經濟發展,正是因應香港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變化,而作出的應對和布署。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科創、文創產業發展,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高地,正是為中產階層創造更大更好的向上發展的環境,當香港整體生產力水平向上邁上新的台階,中產階層必能憑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改善生活質素。

發展好經濟,才能真正改善民生。政府對中產的扶持,應主要從為中產創造更多發揮自身價值的機遇,以及為中產創造更多投資增值,創造財富的機會,而非動用更多公帑直接向中產「派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