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費每年加2,000屬溫和 加價仍須考慮觀感宜審慎

特區政府昨日(20)宣布,調整資助學士學費,2025/26學年起,分三年時間,將學費由現時的42,100元,增加至49,500元,平均每年大約加2,000元,加幅約為5.3%至5.7%之間。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認為,學生可負擔加幅,又稱加學費與政府財赤無關,未計劃3年後再加學費。大學學費已凍結27年,而香港的通脹累計則高達40%,從理性上講加學費無可厚非,但現時又正處在經濟復甦乏力之時,從感性上講,任何加價、加費都會對民生帶來壓力,須審慎處理。

香港的大學學費,與世界上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每年4萬多的學費,對大多數中產家庭而言,也算是可以負擔的水平,至於家庭收入較低的基層家庭學生,也有學費資助和低息貸款計劃,可以協助解決困難。總體而言,不會有青年學生因為交不起學費,或學費負擔過重,而無法升讀大學。

這次大學加學費,平均每年增加2,000元,若以每個月計劃,則大約每月增加200元,加幅也算溫和,大多數學生和家庭應不會因此而感到特別困難,因此,總體上看,社會對這次大學學費加價的反應,也算平和,未見有十分強烈的反對意見。

理性分析,大學學費偏低,而且已經凍結了27年,加價是合理的。而且,這次加學費的幅度也算溫和,並沒有超出大多數學生和家庭可以承受的範圍。政府正面對千億元的財赤壓力,雖然未至於要從加學費來增加財政收入,但將學費調整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也是可以接受的做法。

不過,從感性上講,大學加學費則須顧及社會的整體氣氛和社會情緒。香港剛從2019年的社會動亂和3年疫情中解脫出來,但卻又要面對環球地緣政治緊張,經濟復甦乏力的壓力,本地經濟雖然已經實現由負增長轉向正增長,失業率保持在3%左右,接近全民就業,但總體上,社會對經濟前景仍缺乏信心,擔心生活壓力仍會進一步增加,社會總體氣氛並不十分樂觀。

疫情過後的一年多以來,各種公共事業機構沒有停止加價,每一次加價都令市民感到百上加斤。現在,不僅水、電、煤、地鐵、巴士、的士都加價,直資中學學費,乃至大學學費也要加價,從市民的角度看,確實感到生活壓力在不斷增加。

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美世(Mercer)日前公布《2024年城市生活成本排名》,香港再次嬋聯榜首,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這項調查,比較全球226個城市200多項目的成本,包括住房、交通、食品、服飾、家庭用品和娛樂等。香港生活成本之高,市民生活壓力之大,確實值得關注,政府推動各種加價、加費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社會觀感和市民的感受。

大學學費加價,也須站在香港發展全局的高度去審視,而不能只關注是否能達至學費收回成本率18%的目標。香港的大學教育總體水平如何,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不論是大學的學術水平、科研成果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培育出的人才的數量和總體水平,也對香港整體發展至關重要。政府的財政不論多困難,投入大學教育的資源都只能增加而不能減少,更不能只靠加學費來維持大學的收支平衡。

再者,香港正面對少子化日趨嚴重的問題,養育子女成長成本負擔不斷增加,也是導致越來越多家庭不想生育小孩的其中一個原因。政府一面鼓勵年輕夫婦生育,甚至以現金資助作獎勵,但另一邊又加學費,直資中學、大學學費都加,加重了養育子女的負擔。

大學加學費雖然從理性的角度看,仍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但從社會和市民感性的角度,以及從香港整體發展大局去思考,則應審慎處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