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區政府接連在多項涉及民生的政策措施上,引發民怨,特首林鄭月娥1月2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對近日涉及民生的措施有所反思和反省,稱「政府的執行處理讓市民對於這一屆政府管治能力有質疑,甚至對我本人領導能力有看法,我完全接受批評。」政府施政連番出錯,反映出這些失誤應該不是偶然的事件,最主要的問題出在政府內部的官僚習氣,如果特首的反省能促成政府內部的改革,向官僚習氣開刀,那麼壞事將變成好事,有利於香港未來的長遠發展。
政府近期在推行調高長者綜援申領年齡至65歲,「三隧分流」減輕交通堵塞,以及派發4000元「關愛共享」計劃等政策措施,連番出現失誤,引起社會爭議,影響政府的管治威信,不少社會輿論由此對這一屆政府的管治能力有所質疑。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林鄭月娥1月底評分為45.5,支持率淨值(即支持率減反對率)為負20百分點,兩者均為上任以來新低。顯見近期的施政失誤對政府已構成較大的影響。
回顧三項民生政策上的失誤,決策均是出於促進社會民生發展的目標,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反而是政策的執行上出了問題。調高長者綜援申領年齡,主要是因應平均年齡提升,以及出於劃一長者福利的年齡,鼓勵社會支持六十歲以上人士就業,從政策的出發點來說,基本都是正確的,有利於香港社會潮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最終引發社會爭議,關鍵的問題出在政策的執行上。
首先是政策的推行太急,未做好社會的宣傳,未做好推遲長者退休年齡及鼓勵再就業的配套措施,就急於一步到位,將長者綜援的申領年齡提高至65歲,劃一長者福利的申領年齡。在推出60-64歲健全申領綜援人士的「就業支援補助金」時,作為補救措施,非旦未能彌補政策上的失誤,反而因懲罰未積極就業長者,而再次令政府失分。這也是執行上出了問題。
就「三隧分流」政策而言,以調整收費合理分配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達至改善交通,也是社會普遍訴求,然而政府在推行這項政策時,又失之於未能體察民情,施政過於強硬,結果同樣是好事變成壞事。
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政策的原意也是要讓未能從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受惠的市民,同樣能得到退稅安排,讓市民均等享受財政盈餘,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將利民紓困的措施,變成繁雜擾民的措施,派錢派到怨聲四起。
這幾項民生的政策,政府連番出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把好事變成壞事,把好的政策,執行成擾民的政策,確實值得特首反思及反省,而總結這幾項政策的執行失誤,問題的癥結應出在政府行政部門內部,如果這些失誤不是有人有意為之的話,那麼根源就在於政府內部存在十分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
政府內部的官僚主義,首先表現在「按本子辦事」,執行政策依照舊有的條條框框,不去考慮社會的變化,也不考慮民情和民意的情況,「三隧分流」就是最佳的例子,政府的執行部門只會依賴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只在文件上作數據分析,卻完全不考慮社會的情況,其結果就是一堆數據,不但未能增強政府執行政策的說服力,反而變成政府冷漠的證據,引來更大的社會反感。
其次是沒有同理心,只按上級上司的指令辦事,而不從市民的切身角度去考慮政策的推行,60-64歲健全申領綜援人士的「就業支援補助金」就是一個例子,同樣是出於鼓勵60-64歲健全人士就業的目的,如果政府從受影響人士的角度去思考,相信會以獎勵代替懲罰,也不會認為200元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
第三是行政方法太老舊,未能與時俱進。特區政府給人的印象是數十年如一日,今時今日,全球已進入數碼化的年代,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開始推行智能城市、智能政府了,不少行業甚至開始使用機械人,但香港的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甚麼發展,仍然以大量的表格作為施政的主要手段,還要市民提供各種各樣的證明文件,確實落後而繁瑣,行政效率低不說,還給市民留下不良的印象。
從這三項政府的執行失誤,特首林鄭月娥已表明有「反省和反思」,這是好事,如果特首的反省和反思能促成政府內部的改革,革除官僚習氣,讓政府更貼近民心,那無疑是件好事,令特區政府能與時俱進,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