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殺」的是政府管理街頭文化的缺失

(中通社)
(中通社)

旺角行人專用區8月4日「殺街」,但「殺街」殺了的只是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噪音和混亂,而政府部門的官僚作風,以及在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卻尚未觸及,如果政府繼續在街頭表演及城市管理上缺位失職,「殺」了一個旺角行人專用區,恐怕會有更多的吵鬧表演區產生。

旺角西洋菜南街附近一帶路段,由運輸署於2000年以試驗形式劃為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按當時有份支持政府計劃的油尖旺區議員陳少棠的說法,當時政府部門將行人專用區描繪成「鳥語花香」般美好,又聲言「行人行得好舒服,購物消閒方面好輕鬆」。

最終,政府推出並落實了這一計劃之後,卻忘了還有管理的責任,任由其發展,當初說好的「鳥語花香」根本不存在,行人專用區變成擾民專區,附近居民住不安,食無味,商舖的經營亦大受影響。政府指出,因應市民和油尖旺區議會對該行人專用區各項問題,包括噪音、光污染及街道阻塞等的關注,運輸署已分別於2010年、2012年及2014年多次縮短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實施時間,只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實施。

經多次討論後,油尖旺區議會於今年5月24日的會議上,就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的存廢問題提出動議,最後決議「強烈要求運輸署及相關部門研究終止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試驗計劃,改善居民生活。」其後,運輸署宣布於8月4日落實終止旺角行人專用區。

旺角行人專用區最終落得個「殺街」的結局,令人嘆息。這一計劃的構思和推出,不必懷疑其懷着美好的願望,希望能夠豐富香港的街頭文化,帶動消費和旅遊發展。類似的做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不罕見,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出外旅遊的市民,有不少人對東京原宿,台北淡水河岸,以及歐美國家的街頭表演,留有深刻的印象,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在其他地方可以有良好發展的事情,在香港竟然面臨着被「殺」的悲慘結局?

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香港市民的質素不高,或者香港街頭藝人的藝術水平不高,而是香港政府的管治水平不高。別的不說,只要看看政府當局回應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端倪。

2017年5月24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有關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提問,簡單的一個問題,諮詢了運輸及房屋局、運輸署、環境局、環境保護署、食物環境衞生署、消防處及警務處,涉及三個局,三個署和兩個處,各局、署和處只管自己負責的事務,其他則一概不問,其結果則是旺角行人專用區應屬於無政府管理的狀態。

在討論行人專用區是否「殺街」的過程中,大家發現不知應由哪個政府部門負責,按理來說,這裏面主要是街頭表演的管理問題,應該找民政事務局,但民政局卻推諉說,行人專用區是運輸署的計劃,應由運房局負責,而運輸署則表示,只負責道路交通管理。又有人認為事件主要是噪音問題應交環境局負責,環境局則認為應交警方或食環管理……,如此這般,結果是找不到哪個具體的負責部門。這是典型的官僚作風導致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缺位,最終自然無法解決問題,只能以「殺街」為事件劃上句號。

但「殺街」真的就能令事件了解嗎?旺角街人專用區停止運作,但街頭表演者仍然存在,他們不能在旺角西洋菜南街獻唱,自然還要尋找其他的地方表演,銅鑼灣、尖沙咀碼頭……,如果政府繼續不管理,「殺」了旺角行人專用區,會否再在全港又生出更多的街頭嘈吵區?

8月4日旺角「殺街」,政府不能只隱藏在社會的熱烈議論之後沉沒無語,毫無作為,而應從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擔負起街頭表演、市民文化的管理者的角色,讓香港也能出現真正鳥語花香,令人賞心悅目的街頭文化專區。

(中通社)
(中通社)
(中通社)
(中通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