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派藥對長期病患影響重大 改革公共醫療不能簡單「一刀切」

醫管局上年度藥物開支過百億元,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會檢討配藥制度及收費,減少浪費,正考慮是否將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派藥,由現時每次派16周,相當於4個月的藥,改為限制只派4周,然後再繼續覆配。醫管局從減少浪費,合理運用資源的立足點出發作出改革,這一做法,表面上看是無可質疑的,但如果具體的措施脫離實際,「一刀切」地限制派藥,有可能對長期病患者及長者造成極大的不便,也會令公立醫院增加服務的負擔,會導致一弊未除又興一弊的後果,得不償失,當局必須要有更周詳的考慮。

現時市民在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看病,每次可取16周的藥,相當於約4個月的藥。除了自費藥外,每種藥15元。醫管局上年度年報顯示,藥物支出逾124億元,佔總開支一成三,比前一年的96億元,增加28億元。這種派藥的模式,過往一直受到社會的質疑和批評,其中確實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過多派藥而導致浪費的情況。

現時政府財政赤字高懸,政府正在研究開源節流的方法,而公共醫療開支是其中一項最龐大的公共財政支持。醫管局現有各項制度中,確實有一些早已不合時宜,並且造成浪費,有需要作出改革的地方。改革公立醫院的過時制度,也受到立法會多位議員關注。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醫管局已經將需要時用的藥,由以前的數量減至四分之一或一半,醫管局認為效果良好,將會進一步檢討,觀察是否所有門診的藥都限制只派4周,然後再繼續覆配。

改革不合時宜的弊端,減少浪費,這是正確的做法,但切不可簡單地「一刀切」,再產生新的弊端。以范鴻齡提出的改革方案,有可能產生的一種後果是,減少派藥會令大多數長期病患和長者帶來重大影響,原本每次派4個月的藥,改為派1個月,令這些病患者由過往每4個月才須前往公立醫院或診所覆診取藥一次,變為每個月都須前往覆診取藥一次。

這樣的改革,對長期病患者的用藥量和涉及的開支不會減少,但卻令患者帶來麻煩,同時也會大幅度增加公立醫院原本就已經緊張的服務,公立醫院將會人滿為患,增加醫護工作負擔,也令病患者排隊輪候的時間變得更長。這對醫管局而言,可謂一弊未除又興一弊,越改越差。

醫管局應重新考慮改革的方案,改革派藥制度,應有更周詳的方案,對於長期病患者,應有更妥善的考慮,不僅不能減少必需要用的藥物,而且還應該盡力為這些病患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務,這才是精準施策的做法。

減省公立醫院用藥開支,減少浪費,可以有很多更好的方法。比如,像一些社會人士所建議的那樣,可以考慮建立藥物回收制度,鼓勵患者將用不完的藥物交回醫院,也可善用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的服務,為長期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康健服務,減少公立醫院的負擔。更積極的做法,則是全面提升長者的健康素質,做好全社會的健康防病宣傳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模式,根本上減少公共醫療的開支,也令市民有更好的生活質素。

香港與內地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一樣,都正在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令公共醫療衞生服務帶來更大的需求,令公共財政面對更大的壓力。解決這一問題須有全盤的考慮和周詳的布局,而非只想着如何減省公共醫療服務的開支。內地今年「兩會」,圍繞着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提出許多積極而科學的辦法,雖說香港與內地社會狀況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仍有一些建議和意見,有值得參考借鑑的地方,值得特區區政府研究借鑑,推出更好的改革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