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費「明減實加」市民未受益 兩電8%准許利潤應檢討

中電與港燈昨日公布明年1月起,淨電費將會下調,中電按年減7.4%,港燈則按年下調16%,這是7年以來首次減電費。表面上看,電費終於有所下調,但實際上兩電的基本電費明年繼續加價,淨電費下調,主要是國際燃料費價格下跌的結果,而國際燃料費其實自今年5月起已經逐步下跌,如果按月計算,中電明年1月的淨電費僅輕微下調0.1%,而港燈不跌反升,加價2.9%。這意味着,兩電將國際燃料費的增加全都轉嫁給用戶,但國際燃料費下降帶來的實惠,則並沒有全部都讓用戶受益,香港電費的不合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電力供應是關係經濟、民生的必需品,電費的升降對社會有廣泛的影響,因而,每年一度兩電調整電費,都會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年兩電公布淨電費雙雙減價的同時,是兩電的基本電費均獲批准上調,從明年1月起,港燈的基本電費上調4.4%,中電上調3.1%。

按本地的電費計算方法,市民應繳交的淨電費由基本電費加燃料費組成,基本電費是基礎,燃料費則反映國際燃料價格的波動。今年兩電繼續上調基本電費,意味着電費實際上是加價了,而非減價。即使明年1月的淨電費有所下調,但若國際燃料價格再上升,電費又將上升,市民沒有受益。

兩電公布的明年1月的淨電價雙雙下調,而且下調的幅度還不小,實際上是去年1月,國際燃料價格因受俄烏戰爭和國際地緣政治緊張的影響,出現大幅度上升,而國際燃料價格升至今年5月之後,開始回落,市民繳交的淨電費比年初已經有較明顯的下降。兩電明年1月的淨電費下調,主要是國際燃料價格持續下跌的結果,而不是兩電主動降價,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兩電的電費計算方式,基本電費保障他們的成本和利潤,國際燃料的上升帶來的額外成本,則全部轉嫁給用戶,由用戶承擔。但國際燃料價格下跌,卻並沒有將全部的利益回饋給用戶,反而以此作為掩飾,製造假減價真加價的戲目。以港燈為例,國際燃料費按年跌幅逾4成,但明年1月用戶的淨電費按年下調只有16%,其中的差價到哪裏去了?

電力供應關乎經濟、民生,社會整體對於政府與兩電的「利潤管制協議」存有的不滿,持續上升。這項協議保證電力公司穩賺不賠,旱澇保收,不論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每年都要賺盡8%的回報,這種不合理的安排,令人質疑。

過去3年,全球疫情嚴重,香港經濟民生受到沉重的打擊,各行各業及市民大眾都希望兩電能夠從香港整體利益和民生福祉出發,合理地降低回報利潤,與民共渡時艱,但兩電僅以「凍費」回應,令人失望。去年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上升,而香港則處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社會再次期望電力公司可以伸出援手,與民共渡時艱,但結果卻是大幅加電費。今年,疫情雖已過去,但經濟尚未復甦,各行各業仍感到艱難,見國際燃料價格大幅度下跌,原本期望能夠相應地減低用電成本,結果又迎來「明減實加」,市民又如何能不再次感到失望?

全球正面對氣候變暖的危機,香港正面對的處境是,天氣一年比一年熱,以現時香港普遍的居住條件而言,炎熱的夏季不開冷氣根本無法度過,反映在電費上,則是每家每戶的用電需求都會上升,電費開支不斷增加,市民的生活成本也不斷增加。電費也是香港各行各業的重要成本,而大部分行業,別無選擇,只能將這些額外增加的成本轉嫁於消費者身上,令小市民的生活成本再次增加。

換言之,維持電力公司8%穩賺不賠的回報,是建立在市民生活成本不斷增加的基礎之上,只保障電力公司的安額利潤,卻無視小市民的艱難生活,這又如何能令市民認同?

立法會議員陳沛良提出質疑,基本電費是否沒有減價的空間?工聯會議員郭偉強批評,政府與兩電未能調整8%准許利潤。政府和兩電須正視這些質疑,向社會作出合理的回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