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方案成效受質疑、收費複雜 政府宜問計「民間高手」

特區政府即將於8月1日收回西隧專營權,前日公布新的三隧收費分流「兩步走」方案,首階段被稱為「633方案」,西隧私家車收費降至60元,紅隧、東隧加至30元,8月2日起實施。次階段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按繁忙時段、一般時段、非繁忙時段徵收不同費用,預計年底實施。三隧分流新方案引起較大爭議,效果如何仍有待驗證。目前三條隧道的使用已過飽和,只靠調整收費,實難解決塞車問題,政府還須進一步調查研究,探索更妥善的解決方案。

新的「兩步走」方案中,政府用以解決隧道塞車,主要循兩種思路解決,一是使用隧道的分流,即改變目前三條隧道收費差距較大的現狀,將收費最高的西隧收費由75元減至60元,紅隧收費由20元升至30元,東隧收費由25元升至30元,以此改變私家車駕車人士使用隧道的習慣,達至三隧分流的目的。這一做法主要體現在首階段的「633方案」之中。

二是以時間段分流,配合年底將提供不停車繳費的「易通行」系統,將隧道通車時段分為繁忙時段、一般時段和非繁忙時段,採用不同的收費標準。繁忙時段採「644」收費,即西隧60元,紅隧及東隧40元;一般時段三隧劃一收費30元,非繁忙時段劃一收費20元。三個時段之間的過渡期,則每兩分鐘加或減2元計算。另外,周日及公眾假期,則分別在繁忙時段和一般時段分別劃一收費25元及20元。

新的「三隧分流」方案,引起社會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收費過於複雜,駕車者不僅要根據實距的行車距離、交通路況選擇隧道,還要計算行車的時段,尤其是在時段過渡期,還須計算每兩分鐘2元。即使有「易通行」系統配合,可以省卻人手計算的時間,但仍令人感到麻煩。

此外,新的收費方案,降低西隧收費,但同時增加紅隧和東隧的收費,而且加幅不低,這令平時使用紅隧、東隧為主的駕車人士,要支付更多的費用,也令人產生政府以增加收費解決交通堵塞的印象,同樣引起一些爭議。

而最大的問題是,新的「三隧分流」方案到底能否達至解決過海隧道塞車的問題,令人質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三隧在早上及傍晚的繁忙時段,總體的飽和率已超過百分之百,三條過海隧道之中,最不塞車的西隧早上時段最高飽和率也已達至98%,傍晚則為93%,最塞車的紅隧早上和傍晚最高飽和率均為150%,東隧則為146%。

由此可見,三條隧道均已過飽和使用,只靠調整收費不能解決塞車問題,相反,在降低西隧收費,調高紅隧和東隧收費之後,吸引一部分車輛改行西隧,反而有可能連原本還不太擠塞的西隧也變得擠塞,導至三隧齊塞的問題,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交通問題。

解決過海隧道交通堵塞問題,仍然需要有更徹底的辦法。無非是兩個方向,一是增建新的過海交通設施,包括新的過海隧道或跨海大橋,以應付過海交通需求不斷上升的需求。二是逐步改變經濟活動過度集中在維港兩岸,尤其是港島的中上環一帶的現況。

政府目前已公布的大型基建規劃中,交椅洲填海項目中包含着新建一條可以達至港島的跨海基建,而北部都會區建設,則將在維港兩岸的金融中心區之外,新建一個以創新科技為主的中心區域,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平心而論,應該說政府在長遠的規劃上,是有考慮到這些問題,但遠水不能救近火,兩項工程需時十數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能建成,只盯着這兩個大項目,並不切合實際需要。

只靠調整隧道收費未必能有效解決塞車問題,新建過海交通設施又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政府面對兩難的困境。如何才能解決好問題,政府或者需要更多地深入民間,多做調查研究,多問計於民,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例如,民間有人提出可以仿效其他地區施行單雙日限行措施,又有人提出與其推出複雜的收費方案,為市民增添麻煩,又解決不了塞車問題,倒不如全部劃一收費,讓利於民。政府或者可以研究一下這些民間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