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洲填海一拖再拖造價升 政府須改革積弊提速落實

政府公布「交椅洲人工島」項目的最新規劃方案,出現多方面的重大變化,包括由「兩島」變「三島」,佔地由1700公頃變為1000公頃,造價估算則由5000億增至5800億,賣地收益估算則由11430億元降至7500億元交。交椅洲一帶的填海規劃,構思已久,10多年前特區政府已提出相關規劃,但歷經幾任特首、幾屆政府,仍只是紙上談兵,而造價則不斷上升,政府和社會都應汲取過去的教訓,提速、提質,落實好這項有益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基建項目。

最新公布的方案中,三個島嶼分別是約380公頃的A島及B島,以及約240公頃的C島,並以「Y形」設計分隔。居住用地佔250公頃,興建約19萬至21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七比三,可容納50萬至55萬人口,最快2033年入伙,並提供27萬個就業職位。當局並規劃一條由洪水橋經人工島至港島的鐵路,以及建道路接駁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爭取2033年完成。

交椅洲一帶進行填海造人工島的構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提出,香港回歸後,2011年,在曾蔭權任特首時,政府已進行相關的填海研究,評估在中部分域填海造島的可行性。2014年,梁振英任特首時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東大嶼都會」計劃,2016年建議在中部海域填海1000公頃。到林鄭月娥接任特首時,她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將有關計劃更名為「明日大嶼」,填海面積增至1700公頃。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過程,可以看到在交椅洲一帶海域填海造島,是過去幾任特首都認同,並且持續推進的大型基建項目,雖然這一項目的細節曾經做過多次改動,填海的範圍有增有減,興建的人工島也有所不同,但大致上都認同有必要在這一海域進行填海造島,增加土地供應,建設住宅及商業設施,以利香港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既然是有必要,又對香港整體和長遠發展有利,但為何一拖再拖,一議再議,經過幾任特首、幾屆政府,一直未能落實興建呢?而一再拖延所導致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填海造島的成本不斷上升,香港也由庫房充盈、財政穩健變為現時財政儲備大幅減少,更已出現預計有千億赤字,經濟負增長的危機。

交椅洲填海項目一再拖延,正是香港近十多二十年來,一直存在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典型例子,如果新一屆政府不能帶領社會革除這一積弊,香港很難給人以信心,可以大步走上快速穩健發展之路。

有關交椅洲填海的爭議問題,集中起來主要有幾方面,一是造價是否過高,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政府財政能否支撐得住的問題,二是填海造島對生態、水文、氣候可能造成的影響,三是深海填海造島涉及的技術和成本問題。而實際上,這些問題在過去十多年來,已經一再討論,各方所提出的各種論點、論據都已經提出,並且經過深入辯論,是否還有必要每一次提出,都要再重新來一次大辯論?

香港社會需要從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反思、反省,否則難以發展進步。過去一段較長時期,困擾香港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少數的反對派利用這些社會爭議,將其無限放大,轉化為政治議題,煽動起市民反政府,阻礙政府施政。完善選舉制度和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之後,這些政治上的障礙已經掃除,政府和議會都應該更積極主動地擔起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總結經驗,做出讓市民信任的規劃方案,並做好社會的解說,讓市民大眾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決策。

交椅洲填海項目拖延了十多年,耗費了大量的社會成本,讓香港失去了多次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機遇,新一屆政府應改革積弊,提速、提質地推動這一項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