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猶豫 帶青年走入大灣區吧!

(黃冠華攝)
(黃冠華攝)

2019年的全國「兩會」,大灣區和青年成為香港事務的熱門詞彙,許多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關注這兩個問題。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開拓了巨大的發展腹地,讓香港青年有了很多發展的機會,但是,機會擺在那裏,要讓青年們認識到這些機會,願意去接觸和嘗試,卻仍需要一個過程。第40期《堅雜誌》訪問了三位在大灣區開拓事業的香港年青人,從這幾位年青人身上,似乎可以找到讓香港青年轉變觀念,樂於走入大灣區的辦法。

「香港媒體塑造了一代人的意識;他們選擇報道黑心奶粉等一系列負面新聞,但卻不會講國家發展建設方面正確的事情。我們這一代,對大陸已經有了既定印象,由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接受這樣的教育,當然也會令我有這樣片面的想法。」前港大學生評議會主席阮傑誠、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確實,香港的媒體和輿論環境,不利於香港青少年客觀正確地認知中國,許多香港的青少年沒有真正回內地親身感受和體驗內地的情況,他們對內地的認知,主要來自於香港媒體對內地的新聞報道,而香港媒體有關內地的新聞報道,較多地集中於負面新聞,只透過媒體看內地,的確不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內地。

在這樣的媒體和輿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香港年青人,難免會對內地存有誤解,甚至是偏見,要讓他們認同國家,甚至融入大灣區,在心理上也會存在障礙。因而,落實大灣區的建設,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讓香港市民增加對內地及大灣區的客觀和正確的了解,尤其是要讓香港的青年人真正了解大灣區。只有促進了解,才能打破心裏的障礙,只有香港的青年人主觀上願意走入大灣區,香港才能夠真正融入大灣區發展。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促進香港青少年了解和認識大灣區,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帶他們走入大灣區,透過親身的接觸和體驗,能令他們真正改變對內地的固有觀感。《堅雜誌》訪問的三位香港青年朋友,在未進入內地之前,根本不知道內地最新的發展情況,而一旦進入了內地,就會被內地最新的發展而折服,就能知道自己認知的偏狹和盲點。

曾經做過學生領袖的黃俊瑯說:「當時會覺得(香港)社會制度很不民主,……當接觸到不同的事情,比如現在每天都接觸美國、日本、南韓的企業及內地的朋友,發現世界很大,有很多種想法、很多種聲音,這是要學習、接受,在眾多聲音中取得平衡,才是社會的出路。」

一直以來,香港都以國際大都會自居,香港的青年人也自以為在香港就可以接觸到全世界,可以有寬廣的眼界和先進的思維,但卻沒有意識到某些偏見和有意的誤導,可能已經令不少青年學生蒙蔽了眼睛,令他們看不清世界和中國的真實面貌。黃俊瑯到內地發展之後,每天要接觸來自美國、日本、韓國企業的朋友,也要接觸大量的內地朋友,這令他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意識到過去在香港搞學生運動時,在認識領域上存在很大的盲區。

黃俊瑯的例子具有社會的典型性,香港確實有許多青年受到誤導,存有盲區,如果不是親身的體驗,很難相信單靠說教能令黃俊瑯們思想發生多大的改變。黃俊瑯的例子對社會的啟發是,不須猶豫,帶青年走入大灣區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