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社群捱餓令人難以接受 經濟不景尤應照顧好基層

食物回收組織「食德好」公布一份今年7月的問卷調查,發現有超過4成受訪的基層市民曾為節省開支而捱餓,平均每5人有2人無法從食物攝取足夠營養,認為情況令人擔憂,建議政府為弱勢社群提供營養食物補貼。香港是富裕的發達城市,一方面每天產生3300公噸廚餘,浪費大量食物,另一方面卻仍有一部分市民要捱餓,這是很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值得關注。經濟發展疲弱,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基層市民,政府在經濟不景氣之時,尤其須照顧好弱勢社群。

「食德好」的問卷調查,訪問了509名居住在葵青及深水埗區的領取綜援人士、殘疾人士和低收入人士等弱勢群體,有32.8%受訪者表示過去6個月曾因經濟困難而減少用餐次數,更有44%曾因節省開支而捱餓,超過46.2%受訪者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主因是食品價格過高,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在選擇食物時最重視價格因素,其次才是口感和味道。調查亦發現,有一部分居住劏房的居民由於煮食設備不足夠,而影響膳食健康。

香港是富裕的發達城市,政府設有比較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最貧窮的弱勢社群,可以透過社會福利署,領取綜援,依照今年2月1日起生效的標準金額,65歲以上的長者,單身人士每月可領取4195元,家庭成員則每人每月可領取3945元,65歲以下健全成年人單身人士每月可領取2950元。

綜援政策是社會的安全網,目標是保障弱勢社群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但社會的真實情況卻令人感到擔憂,香港目前仍有大約22萬人居住在劏房,其中包括不適宜居住的劣質劏房,而且,「食德好」的調查所看到的實際情況,亦發現包括領取綜援、殘疾和低收入的人士,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而且比例偏高。也就是說,綜援政策之下,仍然有不少社會底層的弱勢人群,生活未能得到應有的保障,這就值得引起社會關注。政府必須深入調查,找出在綜援的保障之下,導致市民捱餓的原因到底是甚麼?問題在哪裏?

政府對弱勢社群的照顧,也不能止於發放綜援金的冰冷措施,而應該有更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包括透過探訪、調查,了解弱勢社群的生活情況,了解他們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食物,是否在領取綜援金之外,還需要有其他的支援,盡最大能力保障弱勢社群的基本生活。

不久之前,觀塘區一對年長母子因失救在家中死亡的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社署職員雖曾於去年11月探訪這一領取綜援的家庭,但並沒有透過探訪察覺到他們除了領取綜援金之外,仍有其他的支援需求。「食德好」的調查,也揭示出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仍然很不足夠。

經濟欠佳,但生活成本、租金都沒有下降,反而仍在上升。各類公共事業、政府收費都在增加,包括公屋的租金也在大幅度增加,綜援戶領取的生活津助雖也有所提高,但未必能抵消生活成本的壓力,而沒有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則能感受到更大的壓力,「食德好」的調查發現,有32.8%受訪者表示過去6個月曾因經濟困難而減少用餐次數,基本上能反映出經濟增速放緩對底層市民基本生活影響。

香港必須關顧最底層市民的生活,保障他們不須捱餓,有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尤其是在經濟欠佳之時,絕不能忽視對底層弱勢群體的關懷和照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