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緊社交距離效果成疑 全城強檢才能徹底清零

第五波疫情持續升級,今日(9日)據報已錄得1161宗確診個案,另有800宗初步確診個案,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形容,每日確診數字令人驚心動魄,強調堅持「動態清零」策略最符合香港實際情況,並宣布六項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首次禁止私人場所有跨家庭聚會,但仍拒絕推行全民強檢、禁足,亦不使用具有追蹤功能的大數據檢疫措施。特區政府以逐步收緊社交限制,應對最新的疫情,但措施永遠走在疫情之後,而且措施是否能達至預期效果,仍要看執行和市民配合的情況,做法不徹底,只能令疫情拖長,損失擴大。

特首林鄭月娥在昨日舉行的行政會議之後見記者,公布加辣抗疫措施,新增6類處所,包括宗教場所、商場、百貨公司、超級市場、街市或市集、理髮店或髮型屋納入表列處所,本月24日起需使用「疫苗通行證」;又收緊「限聚令」至2人,並將限聚令引入私人處所,禁止兩個家庭以上進行跨家庭聚會;另計劃修訂《僱傭條例》,受強制檢疫或圍封強檢的僱員可申領病假,而僱員若拒絕使用「疫苗通行證」不能上班,被僱主解僱,將不會被視為「不合理解僱」等。

政府在第五波疫情出現全港性大爆發,每日確診人數節節飆升之時,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以期能夠減少人群聚集,令疫情得到紓緩。這些措施落後於疫情發展,最多只能視為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而其成效如何,一要看政府部門是否能夠嚴格落實執行相關措施,二是看市民大眾是否能夠自覺配合好政府的措施,做好防疫。

從市民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出發,市民仍應該盡最大努力,配合好政府的各項防疫措施,努力將疫情控制下來,以盡量減少損失。但從加辣措施的細節看,則有許許多多細碎而繁雜的具體情況,令政府部門在落實執行這些措施時,很可能會遇上很多繁雜情況,而且,如果要全面從嚴執行,也將涉及海量的工作量,政府部門是否有能力執行,能否執行得好,也是一個疑問。

從政府最新的加辣措施看,政府的整體思維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仍然是透過不斷收緊社交距離,以及催谷市民的疫苗接種比率,作為抗疫的主要手段,只是程度上發生了變化。這樣的抗疫,與其說是將目標訂為「清零」,倒不如說是在想盡辦法「谷針」,期望能在快速提高市民的疫苗接種率之後,可以採取較寬鬆的抗疫措施。整體上大幅度提高接種疫苗比率固然是有必要的,但總會有一些市民因為各種原因不適宜打針,這些人難道就應該被放棄不理嗎?從對每一位市民負責的角度看,「動態清零」才是負責任的最佳選擇。

這一抗疫模式,大體上仍然較接近西方國家的模式。不過,以歐洲及英國抗疫的經驗,只靠不斷收緊社交距離,甚至採取「宵禁」、「封城」等措施,而不進行全面的強制檢測,不配合以「禁足」令,難以達至清零的目標,疫情難以受控,只會不斷反覆而持續下去,而市民所受的苦只會不斷加重。

相反,內地一些大城市採取的是更徹底的「動態清零」策略,抗疫力求快、狠、準,一旦發現疫情,立即精準地封區檢測,配合以一段時期的「禁足令」,直至將疫情「清零」;假如疫情已經擴散,則擴大強檢及禁足的範圍,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全城「禁足令」,這種情況曾經在2020年春節期間的武漢發生過。

內地大城市抗疫的措施更辣、更狠,但也更徹底,毫無疑問,受到疫情影響的市民,將會在一個時期內受到較大的限制,包括不能離開家門,同時也須接受多次強制性檢測,直至清零,但是這種限制時間上是短暫的。從內地經驗看,時間最長的武漢市禁令三個月,其餘城市,絕大多數在一個月內可以解決,有些只須更短的時間。但經過短暫的「禁足」後,就能夠夠達至「清零」,可以迅速恢復正常生活,這是以短痛取代長痛,整體而言可能更有利。

香港第五波疫情發展幾近失控,收緊社交距離是否足以控制住疫情,令人懷疑。政府何不轉變思維,參考內地的抗疫模式,果斷地進行全城強檢、禁足?以現時的情況看,只要檢測能力能夠配合,絕大部分區域只須三天甚至更少的時間已足夠,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可能需5至7天,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但也比現在這樣拖拖拉拉,無休無止延續下去更好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