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再派發消費券值得討論 如何促經濟保民生才是重點

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公布。立法會的幾個主要板塊均向財政司司長提出繼續全民派發消費券的要求,其中,民建聯更提出向訪港過夜旅客每人派發1,000元消費券的大膽建議,引起一些爭議。今年是香港由抗疫走向復甦的一年,政府提出多項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計劃,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財政司司長早前已作出預告,預計去年全年將會出現3.2%的負增長,本年度財政赤字將達千億元水平。到底應該怎樣才能將有限的財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政府應怎樣做才能達至促經濟、保民生?這才是財政預算案的重點所在。

民建聯昨日(12日)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會面,提出「突破挑戰拓新局 重振經濟建繁榮」的一系列建議,包括再向市民派發不少於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藉以刺激本地消費,同時向訪港的過夜旅客每人派發1,000元消費券,以吸引更多旅客來港,振興香港的消費市道,以及推出超過800億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以加快社會復常、解民困抗通脹。

不僅僅是民建聯,立法會的G19和經民聯此前會見財政司司長時,也提出全民派發消費券的建議。政黨和議員不約而同地爭相建議全民派發消費券,令社會和市民對於今年繼續派發消費券的期望升高。

三年抗疫期間,政府多次採取全民派發消費券的方式,用以提振本地經濟。2020年全民派發10,000元,2021年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2022年再派10,000元電子消費券,分兩期發放。在疫情嚴重的時期,對外對內未能正常通關,本地多個行業未能正常經營,市民又須為防疫抗疫承擔額外的開支,政府全民派錢或發費券,確實可以助民紓困,提振本地經濟。

不過,全民派發現金或消費券說到底也應該是在困難時期的特殊舉措,而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從實際運作的情況看,抗疫期間首次派發萬元現金,以及次年派發5,000元消費券,社會反映良好,對提振士氣,提振本地經濟的效果顯著,但去年再次分兩期派發的萬元消費券,所產生的效果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第二期消費券,對本地市場的提振作用到底有多大,值得研究。

去年底,國家因應疫情和病毒的最新發展情況,放寬防疫措施,香港的防疫措施也逐步放寬,今年,將是香港迎來由抗疫走向疫後復甦的關鍵一年。新一屆政府就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提出多項政策規劃,其中包括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還將面向全球搶企業搶人才,興建「簡約公屋」等。每一個項目都對香港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也都需要政府投入資金。而今年將是落實這些項目重要的開局的一年。

放寬防疫措施之後,政府也將大幅度地對內、對外宣傳香港,吸引企業人才來港發展,吸引客商來港旅遊消費和經商。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政府已經提出,將重點面向中東、東南亞地區,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動用大筆資金。

而香港目前面對的又是甚麼樣的財政狀況呢?財政司司長上月作出預告,去年全年將錄得負3.2%的經濟增長,本年度財政赤字將達一千億元水平。與此同時,香港未來一年還將面對美歐國家經濟萎縮,俄烏戰爭持續,內地消費不振,國際金融波動等風險,香港的經濟能否借通關實現全面復甦,目前尚未能準確預料。

一方面,政府需要大筆投資促進經濟,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又面對千億財赤,經濟發展趨勢難料的局面,如何才能讓政府財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值得政府社會各界進一步討論。

民建聯提出向來港的內地遊客派發消費券,確實是大膽的提議,但其中卻也有合理之處。三年抗疫,內地同樣面對消費疲弱的問題,即使開放通關,也不太可能再現昔日內地居民大量湧入香港大手筆消費的情景。過去一周,恢復免檢通關之後,出入境的大部分是香港居民,從中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情況。

再者,三年抗疫期間,許多內地居民已經習慣於網上購物消費,反中亂港勢力此前發起的歧視、排擠內地遊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尚未完全消除。特區政府確實需要針對這些問題,採取一些措施,讓內地居民看到香港由亂入治的新景象,吸引更多內地居民來港旅遊消費。是否向內地居民派消費券不必急於下結論,但如何吸引內地客來港,卻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