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18日起一連3日開會,議程包括審議「港區國安法」草案,但草案的內容並未公開,香港社會關注新華社的報道中提及的4類法案針對的犯罪行為中,第4類由「外國和境外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的活動」,改為「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而在人大常委會會議之前,中美兩國上演了一場外交大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對話的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港區國安法」。
新華社就楊蓬會的報道連標點共151個字,全文如下:當地時間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與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雙方充分闡明了各自的立場,認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雙方同意採取行動,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逹成的共識。雙方同意將繼續保持接觸和溝通。
這段短短的文字充滿了外交辭令,按網絡上流傳的外交術語的解說「翻譯」一下,會比較容易明白。報道用了「應約」的字眼,說明這次對話是美方提出,就是美國想在人大常委會之前,讓中方放棄立法。雙方「深入交換了意見」,意思就是雙方各說各話,會上吵得厲害。報道指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意思就是能坐下來談就好,還不至於翻臉。簡而言之,蓬佩奧想在人大常委會審議「港區國安法」之前,要求中方停止立法,但被中方一口回絕,碰了一鼻子灰。
「港區國安法」立法,是中央從國家層面立法,立法也不僅僅考慮香港的問題,同時也包括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因素。因而,香港本地看待這次立法,也不能只考慮香港本地的因素,觀察中美的外交角力,可以對這次立法有更完整的認知。中央對立法的立場和態度堅定不移,如果香港本地仍然有些人,寄望於可以透過所謂的「國際戰線」施壓,讓中央改變立法的決心,那只能說是完全看不清形勢,仍在癡人說夢話。
新華社在發布了楊蓬會的簡要報道之後,又發布了一條消息,指「港區國安法」已由委員長會議提請18日召開的人大常委會審議,由法工委負責人向會議作了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其中,草案對防範、制止和懲治發生在香港特區的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四類犯罪行為的具體構成和相應的刑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
這是官方首次透露常委會已開始審議「港區國安法」的信息,新華社的這一報道,也具有回應美國和G7集團外長就事件發放的聲明的意思,立法的問題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不會有任何退讓。
而新華社的報道中,引起香港社會關注的是首次出現「勾結」的字眼,這也在香港社會引起不同的猜測和議論。由於法律草案尚未公開,社會對這部分法律所知甚少,因此引起市民和社會上的一些議論,這十分正常。不過,必須留意的是,有一部分反對派的政客和團體組織,已經開始對「港區國安法」展開新一輪的污名化和妖魔化行動,利用市民對法案內容的不了解,販賣恐懼,比如,有人擔心市民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干犯有關罪行,擔心與外國交流會觸犯法例,令香港邊緣化等。
其實,只要細心一想就會明白這些說法根本不成立,最簡單的例子,內地已有國安法,但並沒有令內地民眾和商界人士與外國的交往出現問題,亦有許多香港市民在內地與營商往來,與外國客商接觸,也沒有出現甚麼障礙,因此,有關「港區國安法」會令香港邊緣化的說法,根本說不通。而且法律推出後,自然會說明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市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干犯罪行之說,也不合邏輯。
全國人大已在加快審議「港區國安法」,相關的細節相信很快會有公布,關心立法的市民不妨多等一些時間,從法律條文本身去了解法律,而不應受人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