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旅遊成為主要經濟動力 政府應擔起責任提振競爭力

財政司司長昨日(30日)發表網誌,講述香港經濟發展的狀況指出,統計數據顯示,香港的經濟情況正逐步改善,本地消費和訪港旅遊業是今年以來推動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不過,他也留意到市民和旅客的生活和消費模式正在改變,認為香港需要提升本港旅遊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疫後的經濟,須靠消費帶動,鄰近的深圳正在積極推動「跨城消費」,取得成功,香港特區政府和業界確實需要振作起來,以創新思維,優質服務,提振香港的旅遊、消費競爭力。

陳茂波在網誌中指出,拉動本港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當中,私人消費在第二季仍然是支撐增長的主要環節。零售業總銷貨值在第一季按年上升24%後,四至五月合計繼續上升17%,回復到2018年同期逾八成半。食肆方面,第二季總收益數字本周四才公布,但預料仍能繼續錄得顯著按年增長,並可如第一季保持平均每月90億元以上水平。

相比之下,另外「兩頭馬車」——貨物出口和本地固定投資,則顯得疲弱。香港輸往內地、美國及歐盟的出口均有減少,輸往大部分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出口亦繼續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受到加息和外圍經濟前景疲弱所影響,固定投資在第二季料會略為回軟。

雖然陳茂波的網誌,對香港經濟復甦的整體走勢保持樂觀,認為總體呈向上趨勢。不過,他在網誌中提出的一些變化,則令人對香港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感到擔憂。很顯然,從整體的發展趨勢看,環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變化仍將對香港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帶動香港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旅遊和消費,也已出現增長放緩,動力不足的問題,確實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留意。

陳茂波在網誌中指出,經過三年疫情後,許多市民的生活模式改變了,不少市民減少晚上外出活動和消費。而鄰近地區如深圳,近年亦發展了不少吸引消費的去處,加上兩地恢復便捷往還,港人北上消費情況明顯增加。

市民減少晚上外出消費是事實,但導致市民減少消費的原因,到底是生活模式的改變,還是市面上的消費和活動吸引力下降,則值得深入去探討。疫後,許多香港市民到外地旅遊、消費,深圳也成為香港居民的熱門消費場所,這些事實證明,香港居民的消費能力並沒有大幅度減弱,但越來越多人選擇到外地消費,證明香港本地的消費服務未能滿足市民的需求。

事實上,三年疫情對香港本地經濟的打擊,可能遠比人們想像得更為嚴重,疫後市民的生活雖然已迅速恢復常態,但市面上的消費場所,尤其是夜間的消費場所,卻尚未完全恢復過來,而政府在這方面又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扶助政策,這可能才是香港的零售業復甦未如預期的主要原因。

與香港相比較,深圳在疫後的消費市場恢復得很快,更加發展出一批交通便捷,服務優質,選擇多元化的消費場所,在恢復通關之後,成功吸引了一批香港居民前往消費,成為比較成功的例子。

去年,深圳市響應二十大報發展內需的要求,明確將深圳發展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為促進消費注入了源源動力。其中包括,提升商場的消費檔次,多個高端購物中心相繼開業,據統計,深圳5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超過100個,年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的購物中心達8個,更引入一些國際知名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提供多元化的高端消費服務。深圳亦推出多個特色步行街,其中包括港人熟悉的嶺南風格的東門步行街,蛇口的濱海文化創意街則成為國家級的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深圳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圳市政府積極有為,其中有許多值得香港借鑑的經驗。既然消費和旅遊是帶動經濟復甦最主要的動力來源,特區政府就應該更好地培育和扶持消費經濟。

正如陳茂波所說,香港需要更具特色和創意的市場營銷策略和活動、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開創新的消費增長點,提升本港旅遊之都、盛事之都、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吸引市民和旅客更多留港、到港開心消費。而要逹至這樣的目標,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關鍵角色,特區政府應該擔起重要的角色,積極扶持和推動消費經濟發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