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交通集團昨日(27日)宣告,深中通道將於6月30日下午3點通車試運營,屆時深圳與中山之間的通行時間將從2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內,珠江口「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再添「關鍵一橫」。深中通道的開通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化融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珠江口東岸的深圳、廣州南沙、東莞及惠州,將與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乃至粵西地區的湛江,融為一體,實現更大的發展。深中通道的建成,對香港更好地發揮大灣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有大的助力。
建設大型跨海基建,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這是改革開放以後,粵港澳三地共同的夢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先進入內地參與改革開放建設的香港本地商人胡應湘已經提出興建跨珠江口的伶仃洋大橋的設想,但以當時的條件,未能讓夢想成為現實。
其後,珠海市於1989年第一次公布擬健伶仃洋大橋的計劃,到1993年,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提出建設伶仃洋大橋的具體方案,胡應湘和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則進一步提出「一橋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方案,成為當時粵港澳三地共同關注的重要基建構想。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伶仃洋大橋項目獲國務院批准立項,但香港和澳門對於是否需要建設這座大橋卻有不同意見,直至2003年8月,粵港澳三地政府才正式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組正式展開工程籌劃。
但對於興建大橋的具體方案,粵港澳三地仍存在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大橋到底應該選擇「單Y」方案,還是「雙Y」方案。「單Y」方案,是指大橋只連接香港和珠海、澳門,形狀像英文字母Y,「雙Y」方案則建議另建一條通道,連接深圳,形成兩個字母Y合併的形態。此外,對大橋的命名,也存有爭議。
經過多次爭議,最終採納了香港方面堅持的「單Y」方案,並決定使用「港珠澳大橋」為名。2009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連接珠江口兩岸的夢想終於實現。
珠三角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珠江口兩岸需要進一步加強聯通的需求和呼聲仍在上升,廣東省提出興建深中通道的構思,並於2017年正式動工,歷經七年的建設,終於在今年建成,並即將於本月30日通車。
不論是港珠澳大橋,還是深中通道,都是粵港澳三地發展的共同需要,也是粵港澳三地長久以來的共同夢想。深中通道正式通車之後,將深圳至中山的行車時間,由2小時大幅度縮減至30分鐘,香港市區經深圳灣口岸到中山,也只需大約90分鐘左右,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不僅方便兩地人員往返交往、交流,亦有助粵港澳三地經濟深化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再上新台階。
中央於2019年2月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過去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已經在珠江口兩岸形成全球最具活力的產業集群,有望成為全球最重要灣區。
深中通道的通車,將推動大灣區綱要的進一步深化落實,將珠江口兩岸進一步連接起來,深化粵港澳三地形成優勢互補,互相合作,互相促進的發展關係。珠江口東岸以深圳、東莞為中心的幾個城市,有發達的創新科技產業體系,珠水口西岸,以珠海、中山為中心的城市,則具有較完整的現代產業製造體系,兩者相加,可以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香港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在國際金融和現代專業服務業,國際貿易、國際航運,以及引入國際企業和人才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等優勢。此外,香港也具備條件,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珠江口兩岸進一步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將助力香港進一步鞏固及提升優勢,實現更大的發展。
深中通道的開通,進一步實現連接珠江口兩岸的夢想,有利於大灣區經濟整體更上一層樓,也有助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優勢,促成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