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10月6日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強化與深圳合作,打造「雙城三圈」的發展藍圖,這一具突破性的鴻圖大計贏得社會各界的讚許和支持。但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又對這一施政藍圖未有詳細的落實方案,缺乏時間表、開支表而感到不踏實。這反映出社會各界和市民大眾對特區政府的施政仍缺乏信心,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特區政府作風因循守舊,沒有改革創新的勇氣和魄力,做事拖沓,遇難畏縮。特區政府必須站在科技發展的先進位置,以全新的思維落實建設北部都會區,將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超越中環,能夠引領大灣區的新中心。
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百年大變局之中,東昇西降已成為一種趨勢,中國內地是世界最具動力的發展引擎,在許多領域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尤其在能源革命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之先,有機會成為由新能源帶動新的工業革命的領頭羊。而珠三角地區則是內地最具活力、發展得最快的地區,深圳又是珠三角地區經濟規模最大、實力最強,最具有創新力,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城市。深化與深圳合作,創造雙城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才是香港再創輝煌的出路,這早已經在社會上討論多年,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已成為共識。
但是,在促進港深合作方面,香港一直落後於形勢,過去討論經年的許多方案和措施,要麼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地束之高閣最後不了了之,要麼龜速前行,一項計劃研究又研究,拖延了十多年,還停留在平整土地的初始階段。落馬洲河套區港深科技園就是一例,該方案由2007年已經開始提出,並且也已得到中央的支持,但是時至今日,十幾年過去,還在平整土地。相比之下,深圳一方的園區已經落成開幕,吸納一批創科企業入駐。
將港深兩地目前的發展狀況,比喻作龜兔賽跑的童話故事十分貼切,20多年前,香港仍然在許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許多特區政府的高官,香港社會的精英階層,心中具有滿滿的優越感,可能完全不將深圳放在眼裏。但20年間,深圳在堅持不懈、拚命地向前跑,而香港卻沉溺於無休止的政治內耗,消磨了時間,幾乎是一事無成,還鬧出了一個大亂子。時至今日,回頭一看,這才驚覺當年的深圳,現在早已跑到香港前面。
時至今日,特首終於推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提出要深化港深合作,打造「雙城三圈」,這也算是特區政府在施政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不再固守所謂的「中環價值」,開始推動北部地區的發展,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值得肯定。
然而,僅僅有一個發展藍圖和遠景顯然是不足夠的,連日來,特首及特區政府一眾高官,就《施政報告》向社會作出的解說,反映出特區政府仍然是延續舊有的思維,舊的作風,推動落實「北部都會區」,難怪讓人感到不踏實,不知道最終能否落實,會否繼續一拖再拖。
同時,特首及特區政府官員口中所描繪出的「北部都會區」,也並非是超越香港現狀,能夠迎接未來發展需要的都會區,很可能在特首眼中,能夠在新界北再造一個「起動九龍東」,再建幾個科技園,就已經是她的目標,這顯然也令人失望和洩氣。「北部都會區」聲稱以創科為主題,為何在特首及眾位高官口中,聽不到智慧城市、新能源建築和設施、數碼科技、新基建發展的規劃?再建一座舊模式的新中心,又有何意義?又如何能與高新規格發展的深圳對接,如何能吸引全球人才和資金?
香港蹉跎歲月20多年,絕不能再以20多年前的舊思維去面對未來,更不能以港英殖民地時代的政府運作模式去建設未來。特首既已推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就必須大刀闊斧地開放思維,推動政府革新,要用數碼化、網絡化時代的高速發展,以新能源革命帶來的新動力,來落實「北部都會區」建設,要將「北部都會區」建設成新時代、新科技的新地標,成為超越中環,符合科技新時代要求,具有引領整個大灣區發展實力的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