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訪京最需學習改革精神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3日下午率5名局長經深圳前往北京,開始訪京行程。她稱,此行將與4至6個部委會面,商討有關中央如何進一步支持香港經濟復甦的措施,主要圍繞金融互聯互通、國際創科、國際航空樞紐、防疫工作等方面。林鄭此行正好在五中全會之後,林鄭出發的同日,北京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林鄭此行除了向中央要撐港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和領會國家的改革精神,提升解決香港自身問題的能力。

香港受黑暴、疫情的雙重打擊,經濟民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現時的香港確實很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的支持,讓香港可以早日走出困境。林鄭月娥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到,希望更方便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在大灣區發展、工作、就業、創業等。她認為,討論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非常重要,在京期間,她會向各有關部委講述香港最新的經濟情況,討論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在「十四.五年」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有所作為,如何加強香港和深圳的深度合作等。

香港要克服目前面臨的困難,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一點並不假,但是,香港更需要思考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和障礙,提升自己解決香港社會長期累積的深層次問題的能力,否則,不論中央推出多少撐港政策,香港都難以用好這些政策,推動香港的發展。

2003年,香港遭遇沙士疫病的衝擊,經濟發展受到沉重的打擊,中央推出CEPA和自由行等多項政策,支持香港經濟復甦。這些政策對促進香港經濟起了立竿見影之效,令香港在沙士之後得以迅速地恢復經濟繁榮,但特區政府並沒有藉此機會,推動政府改革和社會變革,沒有着手解決社會上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同時亦沒有為中央的撐港政策做好自身的配套措施。

結果,自由行政策推行幾年之後,就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而香港社會原有的深層次矛盾,不但沒有紓解,反而越積越深,問題越滾越大,幾於引發了更為嚴重的社會矛盾,令特區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十多年過去,沙士之後又有了新冠疫情,而特區政府在面對這些困難時,如果仍然完全寄望依靠中央的政策解決問題,讓人感覺到特區政府仍未汲取過去的教訓,的確令人感到失望。不斷地伸手向中央要政策,向內地要支援,也已經令內地不少民眾對香港產生了負面的觀感,不久前就有一位中央媒體駐港人員寫了一篇文章,批評香港的這種依賴心理。

因此,林鄭這次北上,除了爭取中央的惠港政策之外,更須從剛結束的五中全會學習國家在面對困難時,堅持改革開放的魄力和勇氣。中共十九大提出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剛結束的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具體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

由先富走向共富,並不只是一兩句簡單的口號,如果回顧國家過去幾十年走過的路,就能領略其中的真實內涵。中國由一窮二白的貧窮國家發展到今天,GDP突破一百萬億,絕不簡單。遠的不說,只講十八大以來的這些年,中國內地也曾經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出現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國企改制有近5千萬人下崗轉崗,近3億農民工離家打工,留下5千萬留守兒童、老人和婦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大量的徵地拆遷問題,引發上訪、訴訟和社會爭拗。同時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城鄉差距,就業難、看病難、教育難,住房高漲,社會保障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與香港社會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相比,更為複雜,也更加困難,但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改革開放,提出向重要領域深化改革,結果,只用了幾年的時間,許多「老大難」的社會問題都解決了,正如五中全會公報中所說的那樣,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如果與內地相比,香港的許多困難其實都不是甚麼大的困難,但內地可以解決一系列的難題,而香港過去20多年來卻令社會矛盾越滾越大,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特區政府缺乏改革的魄力和勇氣。香港政府的施政思維主要源自殖民地時代的港英政府,事實已證明,現時的施政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特首這次訪京,最需要的是,學習和領會中央的改革精神,提升自身解決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