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關乎全港市民生命安全 專家學者必項謹言慎行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15日)在「港e局手記」中發表新的文章,不點名地批評有些醫學界的專家,單單以今年5月至今的死亡數字,計算今年新冠疫情的死亡率,而產生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相若的假象,犯了嚴重的「選擇性偏誤」,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新冠疫情發展至今,情況仍然嚴重,時有反覆,絕不可以掉以輕心。專家學者的言論,對市民的認知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必須謹言慎行,避免對防疫抗疫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盧寵茂發表題為「用數據說話」的文章,開篇說說:「堅持『用數據說話』是客觀、科學,但『利用數據說話』則可能是主觀、偏誤。」他指出,比較兩種不同疾病死亡率,必須以同等方法定義。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以國際標準提供總體或年度數據分析,從新冠疫情開始或由今年初第五波疫情Omicron爆發至今,本港確診病例總數接近157萬宗,超過9,50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約 0.6%,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改不了的數字,以此與歷年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是最為恰當而有一定的可比性。

不過,近日有醫學專家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數據,應排除第五波初期Omicron疫情最嚴重時的死亡數字,而單單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為0.1%與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盧寵茂指出,只計算5月至今的新冠死亡率,是犯了嚴重選擇性偏誤,無視數千新冠死者的不幸,而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曾經出現多次反覆變化,今年初出現的第五波疫情,主要以Omicron病毒為主,但年初至今,短短幾個月內,已經出現多個變種,病毒的傳播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的變化。本港所經歷的第五波疫情,死亡率最高峰期在3月份,5月份開始有所下降,但疫情仍在變化,仍會出現不同的變種病毒,疫情到底會怎樣發展,很難準確預料,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有多種不同看法。

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措施,必須以科學為依據,以保障全港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本,同時也須兼顧香港整體的經濟、民生發展,維護國家的防疫安全。因此,對疫情的分析判斷必須十分精準,防疫政策、措施必須審慎,既要對香港市民負責,也要對國家負責,不可大意。

而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措施能否取得良好成效,除了政府官員盡責盡職,各部門充分配合,切實執行好各項政策措施之外,還須凝聚社會民心,取得市民大眾的充分理解,充分支持,全力配合。因此,當社會上出現有可能對公眾產生誤導,影響政府防疫抗疫政策措施的言論,甚或謠言之時,政府必須及時作出反應,澄清事實,消除負面影響。上屆政府一些防疫抗疫落實不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受到過多誤導公眾的言論影響。

盧寵茂上任以來,已經一再就涉及防疫的各種言論,作出澄清和反駁,並對私家醫院協助政府抗疫不力,作出直接的批評,儘管所用的方式方法,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間,但總體來說,這種做法是正確的。

抗疫必須全社會共同參與,攜手努力。只靠政府的力量肯定是不足夠的,政府不僅要從社會上主動邀請專家學者協助分析疫情,幫助政府作出精準判斷,正確決策,還須兼聽不同意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如能以市民整體的安全和身體健康為依歸,以科學為依據,對政府政策措施中的不足,作出提點、糾正,確實能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

但是,現實遠比理想複雜得多,一部分專家學者的言論,很難視為善意地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和意見,反而更像是為某種利益作代言,一些專家學者的言論,更加偏離了科學,正如盧寵茂所說的,不是用數據說話,而是利用數據說法,他們的言論確實會對公眾產生誤導,對政府的防疫政策造成影響和阻礙,對於這類的言論,則有必要立即阻止,並作出澄清和反駁。

疫情防控關乎全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政府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審慎對待,而專家和學者又何償不是呢?專家學者也須謹言慎行,以科學為依歸,對市民大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