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創新科技只靠基建不足夠 北都建設和創新能力都須提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16日)發表網誌指出,創新科技的發展正處變革時代,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把握科技變革機遇的關鍵,政府將會透過發行債券融資,確保北都建設進度不會因公共財政狀況而受制約。發行債券融資支持重要基建項目,是國際慣常和普遍做法,而且發債建北都,也有利本地債券市場發展,財政司司長提出的這項建議,有其理據。不過,創新科技發展除了基建配合,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的能力,政府在加速北都建設的同時,也須在推動創新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建設上,加速、加力。

特區政府正面對千億財赤的問題,一方面要思考滅赤,另一方面又要加快建設北都,如何才能用好資源,確實是一個難題。財政司司長提出發債融資,確保北都建設不受公共財政狀況制約,確如專家所言,屬明智之舉。但在發債加速建設北都的同時,也必須加快提升香港創新科技的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否則只注重基建,忽略了科技本身,不能達至預期的目標。

內地人工智能發展走到世界前列,DeepSeek橫空出世,受到全球追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巨大的動能。香港同樣也從中受益,DeepSeek已進入香港,被企業廣泛運用,成為有效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帶來的經濟、社會變革,已經發生,而正在以人們預料不到的速度發展。香港需要抓住這次創新科技變革的機遇,否則錯失了,就會影響未來十多二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因而,必須全面改變思維,加速發展創新科技。

北都是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重要載體,北都的發展面積達3000公頃,不論規模,還是重要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以新的模式推進,才有可能提速、提效、提質建成。以河套香港園區為例,87公頃的土地,用了十多年時間,到今年才建成三棟樓。北都如果按這樣的速度建設,不知要等到那一年才能建成。如果要到北都的基建全都建好了,才來考慮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可能早已是明日黃花。

土地、基建固然是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的重要載體,但並非是雖一的重要元素,更重要的是,要營建出有利創新科技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二十多年前,當世界走到「互聯網+」的變革時代,香港過多地關注土地和基建,結果讓數碼港項目變成地產項目,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教訓深刻。而深圳、杭州則把握住那次機遇,湧現出騰迅、阿里巴巴為首的創科企業,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方面,一步步走到世界前列位置。

今日,世界迎來「人工智能+」的變革時代,杭州又有了「六小龍」,在人工智能領域,有出色的表現,深圳也在無人機、智能汽車方面,也處在領先位置,而香港如果繼續只關注北都的土地發展和基礎建設,忽略了創新科技產業本身,將會再次錯失機遇。

杭州「六小龍」的成功經驗證明,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只要有創新的能力,即便其他條件稍欠,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北都雖然尚未正式動工興成,但香港創新科技產業不能等到北都建成才起步,現在就應該集中社會資源和力量,加力、加速,爭取取得突破,才能抓住這次變革的機遇。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有其規律,需要有合適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香港尤其需要在這方面多加努力,引領本地企業和科技精英,更多地投入創新科技發展,培育更多年青從事創新科技產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