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區議會選舉 建制丟議席但非失敗

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結束,結果令人吃驚,反對派取得近九成的388個議席,而建制派僅得59席,區議會的政治力量出現180度的大逆轉。選舉過後,各方都在評判得失,總結經驗,從整體的得票數字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結論,反對派這次取得較多議席,主要得益於社會的泛政治化,以及選舉策略的成功,而建制派雖然輸了議席,但並沒有輸選舉,如果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未來可以出現突破性的發展。

這次區議會選舉得出以下的數字,從選民的角度看,今年創了幾項記錄,新登記的選民近40萬,為歷年之冠;投票率為歷次選舉最高,達71.2%;投票的選民數字超過294萬,也是歷年最多。這一組數字的背後,反映出的是社會正處於高度政治化的狀態。一般而言,區議會選舉是非政權性的地區組織的選舉,並不是最受關注的選舉,從過往的經驗看,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往往比立法會選舉低5至10個百分點,總投票人數也相對較少。而今年區選的投票率和投票人數均大幅超過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主要是受社會高度政治化的影響,選民希望透過選舉投票表達的訴求,已經超越區議會的層次。

從反對派和建制派兩大陣營的總體得票和贏得的議席分析,得出以下數據:反對派總得票為167萬票,取得388席,約佔452個民選議席中的86%;建制派總得票為121萬票,得59席,約佔總席位的13%。這組數字反映出,反對派以總體約六成的得票,取得了近九成的議席,而建制派以四成的選票,僅得一成議席。這個數字與其說是建制派在選舉中大敗,倒不如說是單議席單票制的特點。

區議會的選舉制度有別於立法會的選舉制度,採用單議席單票制,以簡單多數取勝,這種制度的特點就是勝者全勝,敗者全敗,反對派總體得票多,因而取得較多的席位,也是正常的結果。

反對派與建制派的總體得票率或支持度,長期保持在大致6:4的比例,但建制派自03年之後,一直在區議會取得較多議席,佔有絕對的優勢。這種結果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項最主要的原因是,建制派總體上比反對派更團結。建制派雖也分為多個不同的政黨和組織,也各有各的理念和代表性,但在遇到選舉,則能夠充分合作,互相協調,所以能達至集中票源,以少勝多,取得較多議席。相反,反對派內部分化比較嚴重,雖然總體上有近六成的支持者,但不同政黨的最終得票則超少於六成,甚至低於建制派的支持票,這是他們難以取得議席的主要原因。

這次區選,反對派藉社會泛政治化的氛圍,採取了將區選扭曲為「公投」的策略,引導支持者不看候選人的個人條件,不看候選人屬於反對派的哪黨哪派,全數投票支持反對派的候選人,最終促成了反對派空前的大團結,讓他們贏取較多議席。所以,區選的結果一是社會泛政治化使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反對派以策略促成空前的團結。

從總得票數看,建制派其實並沒有大敗,總得票121萬票,較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還多出30萬票。社會上喜歡將建制派的得票稱為「鐵票」,原因是支持建制派的選民相對較忠誠,建制派長期的工作紮實較能維系支持者,因而不論社會風向如何變化,建制派的支持者都會支持建制派。從這方面看,建制派新增的30萬票已是一項可喜的突破,未來保持住總體121萬的得票機會較大。相反,反對派的得票卻很波動,隨社會大環境,以及政府的總體表現而大幅波動,這次反對派得到167萬票並非常態,相信反對派政黨亦沒有多大信心可以留住這些支持票。

區選的結果,建制派從主導區議會,變成區議會的少數,正是一個總結經驗,調整工作的時機。建制派過去在地區的工作,雖然辛勤而細致,但始終未能突破總體支持度只佔四成的樽頸位,這裏面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而以四成支持率已可以取得七至八成的區議會議席,其實也是制約建制派大膽創新、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 現在建制失去了多數議席,反而可以從低處反思,如能取得突破,或者可以找到改變支持度六四比的途徑,從這一角度看,區選結束,可能正是建制派取得突破的開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