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周三(9日)正式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未來在敏感技術的對華投資,主要涉及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AI)三大領域,涵蓋港澳,預計明年實施,但不影響現有的投資。美國的這項舉措意在打壓中國,但時至今日,中國發展高科技並不缺乏資金,即使在技術方面也不會依賴美國,拜登簽署這項命令,政治表態的姿態居多,難以產生多大實質作用。但須注意的是,這項禁令涵蓋港澳,中美競爭之下,香港會受到甚麼樣的影響,值得特區政府密切關注、深入研究。
美國限制企業在敏感技術領域對華投資,已經醞釀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自美國展開對華「科技戰」,已經不斷釋放出這類信息,但拜登遲遲未能簽署行政命令,背後的原因也十分複雜。中國是美國許多高科技企業的主要市場,脫離中國市場,將令美國企業遭受巨大的損失,美國意圖打壓中國發展高科技,但各種打壓中國的措施,都是「七傷拳」,同時也令自身受到損失,因而,這項措施,在美國國內本身就存有巨大的爭議。
而且,美國也知道,發出行政命令可以產生的實質作用十分有限。對於資本和企業來說,以追求利益作為主要的目標,中國仍是全球最具活力、最能賺錢的龐大市場,禁令雖然會帶來一些不便,但很難完全阻止資本和企業的投資。拜登政府也明知道這一點,因此,這項行政命令將限制的範圍縮到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三大領域,同時亦表明只針對新的投資,不影響現有投資。
再者,中國發展高新科技,提升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素質,不會因為美國的打壓而停止。中國發展高新科技並不缺少資金,但需要一些關鍵的技術和生產製造能力,美國發起對華「科技戰」,並聯合盟國圍堵中國之後,中國早已確定靠自己力量,解決「卡脖子」技術,不會指望依靠美國提升科技水平,美國進一步打壓,只會逼迫中國早日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超越。
拜登在這一時刻簽署這項行政命令,很可能是基於他們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困難,上一季度的經濟增長低於市場預期,7月份又錄得0.3%輕微通縮,再加上年青人的失業率達至歷史新高,意圖借簽署行政命令,阻止對華投資,進一步打壓中國,為中國經濟製造麻煩,打擊各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不過,美國的這種用心,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實質效果。中國今年上半年經濟復甦出現波折起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外需大幅減弱,內需的信心有待加強,而不是高新科技領域投資動力不足。正好相反,中國已確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解決「卡脖子」技術方面的投資,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此外,中國也已經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提振信心,刺激消費,並且已經見到成效,經濟發展整體向好,信心已經在逐步恢復。
拜登簽署這項行政命令,對他及其所屬政黨,最大的好處,就是迎合美國仍在升溫的打壓中國,遏阻中國發展的聲浪,作出一種政治姿態,為拜登爭取連任造勢。
美國一方面一再聲稱不搞「脫鈎斷鏈」,不想傷害中國,但另一方面又一再做出不友善的舉動,中國必須嚴正抗議,並採取相應措施。但中國毋須懼怕,中國的高新科技實力正在不斷增強,不會因美國的打壓而停滯,而且,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出領先世界的高科技產業,才是對美國各種打壓的最好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包含香港、澳門,這意味着未來美國針對中國的各種打壓措施,將會對香港產生更直接、更深入的影響,甚至不排除美國還會借打壓香港,給中國製造麻煩。雖然這次行政命令,對香港可能造成的實質損害並不會像一部分美國反華勢力想像得那麼大,股市和業界的反應已有所體現,但對於美國直接打壓香港的舉措,仍然應該引起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未來美國會否進一步在其他關鍵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打壓香港,值得關注,並提高做好準備,以保香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