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推出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優化區議會職能,改革區議會組成,使區議會重回基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正軌。有關改革方案在社會上引起較激烈的議論,多位政府官員亦積極地循不同途徑進行社會解說,以令市民更好地理解新的改革方案。不過,從社會上的一些討論看,仍有一些人以舊的眼光、舊思維看待新的區議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仍想着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再現建制派和非建制派兩陣對決的局勢,或者仍以為區議會需要有非建制派議員「點綴」才行。
重塑區議會的改革方案推出後,引起社會上的激烈討論,其中,新的區議會是否容許有非建制派區議員的問題,也引起一定的關注。與這一問題相關聯的,則是民主黨、民協等幾個傳統泛民政黨會否繼續參選?現在的一部分非建制派區議員,會否繼續參選下一屆區議會選舉?假若非建制派參選,在雙議席單票制的地方選區選舉新選制下,勝選機會有多大……等等。
這些相關的討論,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仍然將香港社會一分為二,分為建制派和非建制派兩大陣營的對峙、對立,甚至對抗。因而,在面對新的區議會改革方案時,仍在盤算非建制派到底應該加入其中,在內部對抗好呢?還是應該拒絕參與,只在外部抗爭?
也不排除有些人會認為,非建制派是否參與區議會選舉,是區議會改革方案能否爭取到社會認受性的關鍵,非建制派可以透過參選或不參選,決定區議會改革方案的成敗。還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不論如何,新的區議會必須要有非建制派的參與,才能「五光十色」,才會有社會認受性。
實際上,這些討論仍在以比較熱烈的形式繼續,正反映出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對新的區議會改革方案尚未能全面準確也掌握,也可以說是對新一屆特區政府開啟的新篇章,尚未有全面正確的理解,仍然是以舊的思維看待新生事務和新的時代,仍在用二元對抗的模式,去理解香港的政治,或者說,仍然在幻想着將政治對抗持續延續下去。
事實上,對於區議會改革方案,特首及多位政府官員在政策解釋過程中,已經給了十分明確的回應: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之下,現有制度只是排除一種人,不准他們進入區議會,就是那些背叛香港利益、破壞國家安全、「攬炒」、支持「黑暴」、與香港利益相違背、與市民利益相違背的人,與政見無關。任何政見的人士都可以經完善地區治理的建議方案進入區議會,當然要確保他真誠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
因而,新一屆特區政府開啟的政治新篇章,是已經解決了政治上二元對立關係的新篇章,議員們在政見上「五光十色」,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在政治立場上,已經不再對立,更不再對抗,只要加入了區議會,都是建制派,都是配合政府施政的建設力量。因而,新一屆區議會的選舉,也不再是建制、非建制兩大陣營對疊、對決的選舉,日後的區議會將不再有建制、非建制對抗的局面。
改革後的區議會選舉,將是比拼政綱、比拼能力、比拼服務、比拼個人特質的選舉,而不再是拼立場、鬥口號式的選舉。將來的區議會也將是理性議政,協助政府做好地區治理、服務市民的區域組織。
新的區議會制度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不在於是否有建制派、非建制派參與,而是新的制度是否能切實提升地區治理,是否能提升對社區居民的服務,是否能為市民大眾帶來更好的民生福祉。新的區議會是否能得到市民的支持,也不在於議會內是否有非建制議員作為「點綴」,而是每一位區議員是否都能盡責履職,真誠地服務居民。
重塑區議會的改革方案,在社會上得到社會主流意見的支持,包括傳統的泛民政黨在內,社會各界都應該以新的思維看待這項改革,在新一屆政府開啟的新篇章之下,在彼此尊重不同政見之下,努力讓自己適應新的政治環境,找到自己應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