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區議會選民權力受保障 撥亂反正有利提升地區治理

特區政府昨日(2日)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重點在於重塑區議會,對區議會的職能和組成作出重大改革,並建立區議員資格審查及履職監察制度,提升地區治理效能。社會上較關注改革後的區議會,由地區民選產生的區議員數量及比例均大幅度下降,部分人更認為是「民主倒退」或「過度收緊」,實際上,理性分析新的方案,僅從地區選區直選部分看,新的制度也比過去更具代表性,選民的民主權力並沒有被削減。

重塑區議會方案,將區議會的職能嚴格限定在基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非政權性」區域組織,以及「接受諮詢」、「提供服務」等角色功能,強調區議員應定期與市民接觸,多方面收集市民意見,尤其要做好提供地區服務,包括諮詢或轉介個案等,將擔當配合政府的角色,協助政府掌握地區脈搏,令政府能更有效地策劃地區服務,同時亦能有效協助凝聚民心,真正體現基本法的要求,去除了區議會管理及審批地方撥款的職能。

在區議會的組成方面有幾方面重要改革,一是產生區議員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地方選區選舉,三者所佔議席的比例大約是4:4:2,另外,將保留27名由鄉事委員會主席出任的當然議員。二是為了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將設立資格審查制度,並且也將設立區議員的履職監察制度。三是改由各區民政專員出任區議會主席,以體現行政主導原則。
社會上對於新的改革方案,存有一些爭議,而其中的焦點之一,就是地方選區直選產生的議席數目和比例大幅度下跌,一些人認為是「民主倒退」或「過度收緊」的做法。

這兩種看法都過於簡單化,並且有些偏頗。如果從選民的選舉權力的角度看,選民的權力有得到保障,在新的選舉制度之下,每位選民仍然有權投下一票,選出區議會的代表,並不存在投票權被壓縮的問題。

其次,從直選區議員的代表性來看,新的改革方案將地方選區選舉的制度,由過去的單議席單票制,改為雙議席單票制,則更能體現出選舉的代表性。單議席單票制,並以簡單多數決定選舉勝負,容易導致勝者全勝、負者全負的結果,有機會令近半數的選民失去在區議會內的代表。改為雙議席單票制後,參選得票最多的首兩位候選人都可以成為區議員,從區議員的代表性方面看,比過去有進步。

香港區議會過去的發展軌跡,確實是一直增加地方選區直選比例,並且於2016年的那一屆區議會開始,全面取消了委任區議員的議席。但是,從過去兩屆區議會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一改革方向,並沒有達至促進區議會民主的效果,而是相反。地區民意並沒有得到有效反映,社區居民的民生福祉也被嚴重忽視,區議員的社區服務也出現大幅度倒退。
與此同時,區議會出現嚴重的「泛政治化」,更加被激進、「港獨」、黑暴勢力騎劫,危害國家安全,出現走到懸崖邊的危機。

因此,這次區議會改革是不得不改,必須全面撥亂反正,而且,改革必須從根源上改,徹底更正過去所走的不斷增加地方選區直選比例的路徑,即使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地區選舉比例,也必須走回理性選舉的正確道路,才能達至去除「泛政治化」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政府推出的這份改革區議會方案,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地方選區直選議席,保障了選民的權力,更擴大了社區賢達人士參與區議會服務的渠道,達至均衡參與、選賢任能的正面效果,對區議會制度的發展將會有好的促進作用,有助協助政府提高地區治理效能,走向良政善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