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隊有助提高社區治理效能 荃灣南區具代表性可累積經驗

政府昨日(30日)公布荃灣、南區試行「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簡稱「關愛隊」)的甄選結果,共有33個團體獲選,組建36支「關愛隊」,將於4月內正式展開服務。組建「關愛隊」是李家超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總結抗疫經驗,推出的地區治理改革。「關愛隊」受政府資助和工作領導,聚合長期在地區服務的團體的網絡和經驗,並接受社會各方贊助和捐贈,能夠更好地服務社區。期望透過荃灣、南區的試點,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協助政府提高地區治理效能。

成立「關愛隊」,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總結過往經驗教訓後推出的新政。香港社區治理過去長期受到泛政治化的影響,社區雖然早已有許多各種類型的居民組織、社會團體、社福機構,但各有背景,各有取向,又各自為政,難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均衡、質素有保障的服務,令政府的地區政策很難有效地落實到居民身上。

在過去三年的抗疫過程中,當政府需要組織動員社區力量,向社區居民派發防疫物資,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務,並且及時向居民傳送準確資訊,動員居民做好防疫措施之時,卻發現政府幾乎沒有能力動員起社區力量,防疫抗疫工作很難迅速高效地運作。

荃灣、南區試行的社區「關愛隊」,由政府遴選出一批已經在社區服務一定年期的現有地區社團、居民組織、民間團體、同鄉社團,以及社福機構承擔,政府為他們提供一定數額的資助,並提供工作領導,同時進行監督,以期能按政府的要求,完成預設的工作目標。

根據政府的要求,「關愛隊」主要的工作涉及三大範疇:一是恆常工作,包括探訪長者和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公共和社福資訊,轉介專業服務,提供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以及招募和培訓義工等;二是針對小區需要的工作,包括到訪「三無大廈」,清潔鄉郊,提供特色文化導賞等;三是突發和緊急工作,包括庇護中心運作時提供援助,事故時向區內居民轉發重要資訊等。

政府提供一定數額的資助,可以解決「關愛隊」資源不足的問題,由有經驗的社區組織承當,可以有效發揮社區組織熟悉社區,有服務經驗,有完整社區網絡的優勢,而為「關愛隊」提供工作指導,設立恆常工作模式,則可令「關愛隊」的社區服務標準化、均衡化,可以保障服務質素。同時亦因應不同社區的獨特需要,允許「關愛隊」保持一定的靈活度。

荃灣、南區各有特色,其中既有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社區,也有鄉郊社區;有「三無大廈」較多的社區,還有公屋區、私樓區,以及豪宅區、高尚住宅區;有保留了傳統文化風俗的古舊圍鄉社區,也有充滿動感活力的現代化新興社區;有工商業區,也有漁村社區……。因此,這兩個區具有代表性,試點工作中可以累積經驗,為將來進一步擴展至全港十八區,做好準備。

有一些意見認為,荃灣、南區獲選承辦「關愛隊」的團體,多為親建制的團體,擔心會令社會質疑當局扶助建制派建立地區陣地。其實,這是以舊眼光看待新事物,有失偏頗。承辦「關愛隊」的團體,都是「愛國愛港」的團體,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之後,只有「愛國者」才符合參政參選的基本條件,「關愛隊」與參選者在愛國的基本原則上,應該是立場基本一致的,又何來偏幫親建制之說?

再者,由政府牽頭組建,並提供工作領導的「關愛隊」,必須按政府的指示,完成指定的工作,他們已經成為政府落實地區工作的幫手和夥伴,一邊為政府服務,另一邊是為居民服務,這與過去社區團體各自為政,各有目標的社區服務,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又怎麼能再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新成立的社區「關愛隊」呢?

換一個角度看,政府牽頭成立社區「關愛隊」,其實正正是為了解決過往由民間社團自行在社區提供服務,容易受泛政治化影響的弊端,將社區服務由選舉導向轉化為服務導向,以服務居民的目標為本。提出質疑的人,恐怕是未能真正了解「關愛隊」,而過早地作出錯誤判斷。

荃灣、南區的試點「關愛隊」即將啟動,期待新的「關愛隊」可以協助政府大幅改善社區的治理效能,為香港建設出美好的社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