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隊須堅守愛國愛港底線 泛民應適應新時代成為愛國者

新一屆政府提出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簡稱「關愛隊」),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公布落實這項政策的具體細節,政府當局甄選參與這項政策的地區團體,其中一項準則是要確保團體「愛國愛港,能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領導」等。對此,有部分泛民區議員擔心,泛民團體或會遭排斥。「關愛隊」是特區政府組建的社區服務隊,「愛國愛港」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愛國愛港」並不排斥泛民,泛民應更積極地向「愛國愛港」聚攏,共同建設香港。

麥美娟指區議會改革無削投票權。
麥美娟指區議會改革無削投票權。

組建社區關愛隊的政策,將於明年首季率先在荃灣區和港島南區試行,根據民青局的文件,政府將參考區議會選區,在每個區設置一隊關愛隊,服務社區居民。全港18區的民政專員將擔任區內的總指揮,而小區的關愛隊則由經遴選的地區團體承接,一個合資格的團體可以承包多於一個小區的工作,視乎工作性質和規模。每隊人數約8至12人,設正副隊長。每隊關愛隊在兩年協議期間會獲約80萬至120萬元資助。

政府當局將設置兩階段的關愛隊遴選程序,首階段由民青局長領導的「全港評審小組」和18區民政事務專員領導的「地區關愛隊評審及統籌小組」負責,由求參與關愛隊服務的團體,符合「愛國愛港」,能支持和配合政府的領導,具備一定地區網絡和服務經驗,擁有跨區域的動員能力,以及有能力凝聚並會尋求社會資源。第二階段是評審申請團體的服務計劃。

社區關愛隊是新一屆政府推出的新政策,特首李家超當初推出這一理念時,明確表明,成立關愛隊的主要目的,是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例如在疫情、風災、水災時,參與支援服務,亦可在日常推行關愛行動,關顧地區老弱,團結互助,增加社會資本,凝聚民心。

成立關愛隊也有助提升特區政治的治理水平,讓政府的各項民生政策,可以「落地」惠及市民大眾,增加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認同和支持。

社區關愛隊是政府以服務項目的形式,批款於具有地區服務經驗和能力的地區組織承擔。關愛隊雖然不屬政府的組成部分,但卻承接着政府的地區服務項目,是政府的幫手。因此,只能由與政府同心同德,有共同價值理念的團體負責這些工作。

政府在遴選承接關愛隊服務的團體時,設置了必須符合「愛國愛港」,以及能支持和配合政府領導的準則,這是應有之義,是對參與團體的最基本要求,這也是政府組建關愛底必須嚴格遵守的底線。

一些社會人士和泛民政治組織對關愛隊必須「愛國愛港」,提出的疑問,顯見他們對關愛隊存有較大的錯誤解讀,政府當局有必要多作解釋,澄清誤解。其中一種錯誤的理解,是「愛國愛港」的準則,視為排斥泛民社區組織、區議員的手段。這是一種落後於時代的錯誤解讀,香港已經進入由治及興的新時代,「愛國者治港」是根本原則,「愛國愛港」是對參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的核心價值。

「愛國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無論是甚麼階層、界別、職業、族裔,無論持何種思想觀念、政治取態、宗教信仰、利益訴求,無論信奉哪種制度、喜歡哪種生活方式都能參與「愛國者治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泛民的政治組織、社區團體和區議員,毋須自我設障,將自己排除在「愛國愛港」之外,相反,他們應該更積極地適應「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讓自己符合「愛國愛港」的基本要求,向「愛國愛港」的基本信念聚攏,參與到香港特區的建設中,成為愛國愛港的建設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