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遇「寒冬」 業界應積極應對

政府統計處公布,5月零售額臨時估計為305億元,按年跌11.5%,比市場預期的10.8%跌幅差,銷貨量按年降12.9%,比市場預期的11.8%更低。今年首5個月,本港零售額按年挫6.1%,銷貨量則跌7.7%。政府發言人認為,零售額下跌主要受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轉變,以及港元匯率高企影響,而去年基數較高亦有關係。零售市道不景氣,香港業界正面對較大的困難,中央和特區政府均已推出政策措施,協助解決,業界也須因應環境的變化,作出調整,積極應對。

5月份有「五一黃金周」的消費旺期,再加上中央政府自3月以來,持續推出利好旅遊零售業的政策措施,包括分兩次合共將10個內地城市列為走港澳「自由行」城市,便利赴港簽註申請,放寬在港逗留期限,以及調高免稅額等。

特區政府亦想了很多吸引遊客,刺激消費的辦法,推出一系列「盛事經濟」活動。同時亦推動「全城禮貌運動」,在社區推廣「好客之道」,倡議以禮待客,改善及提高香港的服務水平。

在中央及特區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之下,總體而言,來港旅遊的內地及海外遊客數量都有較顯著的增長,市面的氣氛也有較明顯的好轉。但零售總額不僅沒有回升,反而出現比預期更大的下跌,零售業界對此感到擔憂,可以理解。

零售市道疲弱,正如業界人士所說,有可能「比寒冬更嚴峻」,零售業界必須深入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按政府的分析,零售額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轉變,二是港元匯率高企,三是去年基數較高。

如果旅客和市民消費模式轉變是最主要的因素,那麼零售業界需要深入調查一下遊客和本地市民的消費模式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是消費力減弱了,還是消費的喜好發生了改變?是實體消費減少而網上購物增加,還是改為前往性價比較高的地區消費?業界須因應這些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以提升對顧客的吸引力。

內地在疫情最嚴重期間,也曾經歷過經濟增長減速,導致消費力減弱的問題,各省市為鼓勵消費,推出許多措施,其中,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結合地方文化資源稟賦,深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藝術文化等,令內地出現旅遊消費熱潮,有效地推動消費增長。

內地的網絡電商比香港發展得更早,發展速度更快,普及率更高,網絡消費早已是內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內地網絡消費對實體商店的影響比香港更為顯著,而內地的零售業界也比香港更積極應變,大膽改革商場、商店的設計,注重消費者的體驗和各種不同需要,成功轉型,適應了網絡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

國際匯率對零售消費市場的影響也十分顯著,美元匯率高企,令港元的匯率也比內地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更高,內地及海外遊客來港旅遊消費,感到不化算,而香港居民則更願意往內地及日本和東南亞地區購物,這無疑會對香港的零售市場構成較大的壓力。但匯率波動的影響是雙方面的,本地零售業界應也會因匯率波動,減低從內地或海外入貨的成本,若能反映到零售價格上,相信也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留港購物。當然,業界也會有更多應對變化的辦法。

另一方面,中央及特區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旅遊、零售的政策措施,香港的零售業界也須更好地理解消化這些措施,並且配合這些措施,調整營銷策略,讓這些政策措施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協助零售業界渡過難關。

零售業正面對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些困難,中央及特區政府都在積極想辦法,不斷推出利好政策措施,協助業界渡過難關。業界也應積極作為,推陳出新,盡快適應新的營商環境,重新擦亮香港「購物天堂」的「金字招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