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以公帑補貼國際學校嗎?

(譚建章攝)
(譚建章攝)

今期《堅雜誌》披露,政府於2010年以一千元低價批地給哈羅公學在香港興建國際學校,時至今日,已接近十年的合約屆滿期,但公學的財政收入卻十分不透明,市民有份透過公帑資助該校,卻無從了解其財務狀況。以公帑及公共資源資助國際名牌貴族學校在港辦學,這是曾蔭權任特首時的決策,當時的政府有意將香港建成國際性的教育樞紐,然而經過近十年的實踐,證明這類的國際學校,只能成為貴族學校,只服務少數富裕階層,對香港社會並無大益,香港是否仍需要補貼這類國際學校?

哈羅公學是英國的名牌私立學校,亦被稱為貴族學校,由於學費昂貴,只有十分富有的家庭才能負擔得起。香港引入哈羅公學,是在曾蔭權任特首的年代,早於2007年10月,曾蔭權就在其施政報告中指出,會在港發展國際學校。至2009年8月,當時的政府以1000元的象徵性租金,未經公開諮詢,便批出估值6億元的屯門掃管笏青山公路青山灣段海景靚地,給哈羅國際學校。

哈羅在港辦學多年,現有學生約1300人,每年學費由145,557元到197,930元不等,此外,家長們還需繳交書簿費、校巴費、膳食費等多項費用,另外,家長若購入500萬元的「資本證明」有助子女入學。凡此種種皆證明哈羅公學是只服務富裕階層的貴族學校。它的存在只能增加本地教育的不均,對教育本身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此外,哈羅公學在港開設分校是否屬於非牟利的性質?因其財務收益並沒有對外公開,市民無從查證。

哈羅公學既然對香港社會沒有多大的助益,政府以低廉的租金提供土地,並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就沒有什麼說服力,香港是否仍然需要以公帑和公共資源,支持這類的國際學校,值得社會討論。

教育是關乎香港經濟民生發展的重要環節,香港目前的教育政策存在許多問題,但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其中的問題何在?從哈羅公學的例子反映出,政府的主要官員心中十分迷信哈羅公學這類的貴族學校,將教育等級化,讓富裕階層享用更多的教育資源,而中層及基層民眾則缺乏公平的對待,這可能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曾蔭權任特首時,政府偏重於支持國際名牌的貴族學校,時至今日,情況是否有所改變呢?不久前,有媒體揭示現任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子女,並非就讀本地的主流地區學校,而是選擇國際學校。教育局局長亦對本地學校缺乏信心,而相信國際學校,折射出特區政府官員中,不少人都有一種貴族心態,希望享受普通市民無法享受的貴族式的生活,有這樣的官員,哈羅公學在香港受到種種優待,各種服務貴族和富人的私家醫院受到保護,就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哈羅公學的10年合約即將到期,社會確實有必要討論一下是否仍有必要以公帑和公共資源支持這類學校。香港的土地資源緊張,教育資源亦不足夠,更加存在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的問題,政府若偏幫富裕階層,將累積更多的社會矛盾,不利於政府的施政。哈羅公學的合約既已到期,正好是一個讓政府撥亂反正的契機,政府應把握好這個時機,將有限的資源,用於讓普羅市民均能受益的教育事業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