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會談:關稅戰陰霾下的破冰之舉?

中國外交部57日宣布,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59日至12訪問瑞士,期間將作為中美經貿中方頭人, 與美方頭人美國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這是自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對等關税政策以來,中美首次確認的高層經貿對話。會談選址瑞士這一中立國,背景複雜,時機敏感,引發外界對會談的諸多猜測。有學者分析,中美選擇瑞士作為會談地點,背後含外交與戰略考量。

有學者分析,中美擇瑞士作為會談地點,背後蘊含外交與戰略考量。(中通社)
有學者分析,中美擇瑞士作為會談地點,背後蘊含外交與戰略考量。(中通社)

據香港中通社記者黎金良報道,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對該社指出,當前中美關係緊張,任何一方前往對方國土談判都可能被視「示弱」,選擇中立國既體現雙方對等的地位,也降低政治風險。「這種模式在中美過去的外交與戰略對話中並非首次,第三方地點有利於營造務實氛圍。」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也直言,雙方都不願「跪低」,中立國是唯一選項,否則談判根本無法啟動。

瑞士作為國際中立國,長期扮演大國對話的「中間人」角色。此次會談恰逢何立峰受瑞士政府邀請訪問,貝森特則計劃與瑞士討論貿易條款,雙方「巧合」相遇,實則經過精心安排。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強調,中方是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籲」後同意接觸,顯示此次會談是美方主動推動,中方謹慎回應的結果。

自特朗普4月2日簽署「對等關税」行政令後,把中國排除在90天協商談判之外,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關税,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中國隨即對美國商品徵收125%報復性關税,雙邊貿易幾近停滯。關稅戰不僅推高美國消費品價格,也衝擊中國出口企業,全球供應鏈承壓。張家棟認為,此次會談的首要目標是「為關税戰止損」,避免雙方一步加碼。「不良效應已顯現,雙方都意識到繼續對抗的代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劉雲華對香港中通社分析稱,談判是「良好開端」,雙方或就緊急物資如美國急需產品達成臨時措施,但範圍有限。

莊太量則對成果持保守態度:「這次可能只是摸底,未必聚焦貿易。雙方底線差距太大,中方要求先撤除關税,美方則希望在現有關税基礎上減讓,談判空間有限。」他預測,會談可能在非貿易議題,如芬太尼出口管控上取得象徵性進展,但難以觸及關税核心。

會談時機也可能與美國内外壓力密切相關。其一,美債市場6月將迎來到期高峰,關税戰引發的市場動已推高美債收益率。其二,特朗普雖宣稱關税談判「進展理想」,但至今未與任何國家達成協議。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日更公開表示,美日談判分歧巨大,示美國的「先施壓、後談判」策略受挫。

莊太量分析,美國面臨的壓力可能迫使貝森特在談判中展現靈活性,但要在6月前成初步協議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雙方均不願犧牲核心立場。

此次會談不僅關乎中美,也對全球經濟格局有深遠影響。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警告,「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呼籲國際社會抵制單邊保護主義。

可以預見,中美若能展現善意,或為其他國家的談判提供範例;若談判破裂,則可能加劇全球貿易碎片化。張家棟預測,會談最可能的成果是「不加碼關税並表達善意」,為後續對話鋪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