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被視為「大罷免」前哨戰的台灣南投縣議員陳玉鈴罷免案昨日(13日)投開票,雖然同意罷免票數達1萬2160票,遠高於不同意票的5867票,占比超過六成七,然而因總投票率僅有31.76%,同意票未能突破法定門檻14,302票,最終仍以「罷免失敗」作收。
陳玉鈴罷免案,雖然只是地方縣一級議員的罷免案,卻是全台「大罷免」行動中唯一真正成案投票的綠營民代對象,因此被視為象徵藍營對綠營地方勢力反撲的戰役,但投票結果看,儘管藍營看似氣勢洶洶,卻在現實中敗下陣來。
看似氣勢如虹 仍被現實冷冷澆熄

藍營原寄望藉此掀起一波政治反攻,對綠營形成壓力。然而結果顯示,熱度止於網路與情緒,並未真正轉化為有效選票。儘管同意罷免人數是陳玉鈴2022年當選得票數(5028票)的2.4倍,但在制度所設下的25%門檻面前,這場看似氣勢如虹的政治行動,仍被現實冷冷澆熄。
表面看來,綠營勉強保住一席,但實則危機四伏。從這次罷免案可看出,社會對民進黨的反感情緒仍不容小覷,尤其在地方層級,民怨正逐步發酵。即使綠營成功撐過這一役,卻不能忽視民意早已透過選票傳遞不滿。更值得關注的是,反對罷免的一方雖呼籲選民踴躍投下不同意票,但最終僅拿下5867票,與罷免方相比顯得力有未逮,一旦未來某次投票率提升,局勢恐將逆轉。
至於藍營方面,這場戰役等同一記悶棍。國民黨「立委」游顥在2024年於竹山鎮拿下逾1.6萬票,理應有足夠基礎動員選民跨越罷免門檻,卻仍敗在低投票率的魔咒之下。顯見即便有強烈政治情緒與網路聲量,若無實質組織動員與地面戰的配合,罷免行動終究只是一場空。
陳玉鈴罷免案落幕,但留給藍綠雙方的教訓才剛開始。罷免戰場不只是情緒的競技場,更是組織、制度與投票意願的綜合比拚。對藍營而言,如何將不滿有效化為投票;對綠營而言,如何穩住基本盤、正視警訊,將成為未來政治攻防的關鍵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