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查乙未抗日台南遺址 台學者力證兩岸同根

台學者鄭道聰在福州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22座埋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台灣梅花新聞網圖片)
台學者鄭道聰在福州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22座埋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台灣梅花新聞網圖片)

台灣梅花新聞網消息,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乙未抗日戰爭130周年。7月2日,在福建舉行的兩岸船政抗戰研討會上,台南市文史委員鄭道聰發表《訪查乙未抗日台南戰場遺址》調查報告,介紹台南埋葬祭祀抗日烈士的22座廟宇,力證乙未抗日是指1895年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反侵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於1895年(農曆乙未年)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發起一系列戰役反抗日本入侵,總稱為乙未抗日。

鄭道聰指出,1895年10月10日,日本人分三路進攻台南,日本文獻記載了當時的戰鬥過程,以及台南鄉民的激烈抵抗。大戰後,台南人就地埋葬抗日烈士,因為不能寫出烈士的姓名,就只能統稱為「忠義公」、「忠勇公」,並蓋廟祭祀這些抗日烈士。

鄭道聰在台南搜集的22處安葬抗日烈士的廟宇,包括鹽水區忠義烈士祠、北門區義勇祠、官田區萬聖公廟等等。他介紹,這些廟宇主要是日本侵略者在占領台灣時,抗日犧牲烈士的紀念祠。調查中發現,當地的鄉民都會特別交代子孫,「這些寺廟有你的祖先埋在這裏,以後每年你都要來拜」,這些廟宇大多都存在了100多年。

大陸海軍史專家、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表示,台灣被日本人強佔的黑暗歲月裏,台灣人民自發紀念抗日烈士,證實兩岸抗日的信念一直在,這也是兩岸同根的一個印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