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生態學家發現,傳統宗教儀式「放生」中將混種石斑魚,俗稱沙巴龍躉,釋放到香港沿岸水域的行為,可能帶來生態風險,嚴重干擾本地海洋的生態系統。
沙巴龍躉是一種通過水產養殖、由老虎斑與龍膽石斑雜交而成的混種魚,因其體型具大、成長迅速而深受市場青睞,因而成為香港魚市場中的常見物種。由於價格相對便宜且體型顯眼,沙巴龍躉成為「放生」活動中的熱門選擇。然而,這種本屬善意的行為卻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
研究發現,沙巴龍躉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外來捕食者,憑藉其獨特的飲食習性和高度適應能力,對本地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牠們主要捕食本地魚類不常選擇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並能有效利用生態系統中未被其他物種佔據的資源及生態棲位,從而干擾食物鏈並破壞生態平衡。
研究同時指出,放生活動在將外來物種引入至本地水域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研究團隊警告,沙巴龍躉在香港水域內快速擴散,加上其體型龐大且缺乏天敵,將進一步威脅原有物種的存續,對香港沿岸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
研究人員強調,必須正視放生行為的潛在風險,推動公眾教育和加強保育措施,對於減少宗教活動及其他人類行為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至關重要,該些措施對於維護香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