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周二(4日)起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當中首次表明所有由香港製造、進口及轉口的商品,與中國內地產品一樣,都要正式報關及加徵關稅。美國政府資助的《自由亞洲電台》報道指,這是美國當局首次將香港製造、進口和轉口產品,都要正式報關及被加徵關稅。有港媒亦引述貿發局的經貿研究文章指出,據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在2月5日《聯邦公報》上發布的通知,額外的10%關稅將同時適用於原產於中國和香港的商品。
有關美國官方的文件是由國土安全部(DHS)及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共同發布,指即使商品價值低於800美元(約6240港元),亦不再享有「低值免稅」(De Minimis)優惠;當局會根據供應鏈文件,如原產地證明、訂單、裝箱貨單等,判定商品是來自中國或香港,都要交額外關稅。如果商品主要是在內地或香港製造、組裝或加工,即使經第三國轉運,仍可能被視為中國或香港產品,會被徵收額外關稅。而文件中沒有提到同是特別行政區的澳門。
報道指出,換言之,香港將不再享有以往的「獨立關稅區」待遇,任何來自香港的國際郵件(不論價值多少)都必須申報,變相加重中國及香港商人對美國市場的出口成本和行政負擔。
據貿發局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從香港的進口總額為41.158億美元,當年面臨5,800萬美元的進口關稅。如果徵收10%的額外關稅,到2023年,香港產品將面臨4.116億美元的額外關稅,而中國內地產品將面臨420.81億美元的額外關稅責任。 2023年,香港在美國市場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僅1.4%,但如果額外徵收10%的關稅,稅率將達到11.4%。
另外據貿發局今年初資料,目前美國「301關稅」已影響三分二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由2017至2023年,美國從中國內地的進口減少15%,從香港的進口減少43%。
貿發局續指,對比2017與2024年,香港整體貿易出口上升18%,雖同期香港往美國、歐盟的出口則減少7%,但往東盟的出口則增長38%、往墨西哥的出口升40%,反映貿易轉移至新夥伴和地區。